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城鎮化路徑的探索與抉策

——《中國西部地區城鎮化道路及小城鎮發展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28

  西南民族大學劉曉鷹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部地區城鎮化道路及小城鎮發展研究》(批准號為03BJL037,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鄭長德、戴賓、江世銀、王涵、楊建翠。

  一、西部地區城鎮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后,西部城鎮化得到快速發展。2003年底,西部地區共有城市170個,其中超大城市有4座,特大城市有28個,大城市有46個,中等城市有63個,小城市有29個,建制鎮有7088個。

  從西部地區的城市體系等級結構比例來看,中小城市佔54.1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而作為區域經濟中心或二級中心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比例偏小。2003年底,全國城市總量為660個,城市密度是1︰1.45萬平方公裡,西部地區的城市總量是170個,城市密度是1︰4.05萬平方公裡,大約是全國平均城市密度的1/3。在西部地區的城市總量中,大中城市比例更小,因此,和東中部相比,西部地區無論在城鎮數量、密度、體系、布局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總體看來西部地區的城市分布特點是,東部密集,西部稀少,北線和南線密集而中線稀少。從南到北西部地區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兩大區域,即成(都)渝(重慶)—貴(州)昆(明)地區和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而在青藏高原、新疆沙漠地區,城市十分稀少。

  西部地區城市競爭力總體十分低下,西部大部分城市遠遠落后於東部的許多新興城市。在中國200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西部隻有重慶、成都、西安和昆明四城市排名前五十位,其他包括若干省會在內的城市的排名,均十分靠后,如烏魯木齊排在69位,呼和浩特排在74位,蘭州排在75位,貴陽排在87位,包頭排在100位,而銀川排在135名,西寧排在140名,西部地區的許多大中城市的城市競爭力不斷下降。

  二、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思路

  加快推進西部城鎮化進程,應當採取空間集中化戰略,重點發展產業空間集聚與城鎮區域集聚程度高的地域內的城市與城鎮。西部城鎮化道路的基本思路應當是:實施空間集中化和重點推進戰略,大力促進鄉村人口與社會生產要素向區位條件優越、空間可達性強、產業集聚程度與城鎮聚合程度較高的重點區域集中,優先發展重點區域內的城市,擴大其城市規模,強化城市之間、城市與城鎮之間的分工協作和經濟一體化程度,提高城市的空間聚合能力,促使其向都市圈、城市帶、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間形態發展,在新的城市空間形態中形成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的有機結合,擴展城鎮化地區,使西部若干重點區域的城鎮化率先達到全國先進水平,進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其具體構想是:

  1.優先發展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南貴昆經濟區、呼包—包蘭—蘭青線經濟帶四大重點區域內的大中城市。進一步強化重慶、成都、西安作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具有跨省區影響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更好地發揮其經濟、金融、信息、貿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發揮其在西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服務、輻射和帶動作用,使重慶、成都、西安成為西部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的核心和戰略支撐點﹔加速重點區域內大中城市的發展,使其率先跨入特大、大城市的行列,使其成為西部現代產業與人口的主要集聚地。

  2.促進城市的集群化發展,提高城市的空間聚合度,促進都市圈、城市帶、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間組織形態的形成,使城鎮化由傳統的以單個城市為核心的“點”的集聚模式向以都市圈、城市帶、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間組織形態為中心的“面”或“群”的集聚模式轉化,形成更為廣闊的城鎮化地區。強化重點區域內大中城市與小城市、小城鎮的經濟一體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的協調發展,擴展城鎮化地域。在提高強勢地域內大中城市集聚能力的同時,通過其產生的外部需求以及產業、資本、技術的向外輻射擴散,加速大中城市與周邊城鎮的經濟一體化程度,將工業化、城鎮化的影響傳遞到周邊小城鎮,使周邊小城鎮以組團式布局形態與中心城市、大城市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形成一體化的城市空間結構體系,擴展城鎮化地區。

  3.培育和發展省(自治區)域區域中心城市。促進省(自治區)域區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有條件地分步發展為大中城市。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以及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以充分發揮這些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使其成為省(自治區)域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面向省際邊界地區的經濟中心。

  4.積極扶持發展小城市,有選擇地重點發展一批小城鎮。通過強化城市功能、擴大規模,加強與大中城市的社會經濟聯系,積極扶持現有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邁進。小城鎮發展應改變過度分散和低水平發展的狀況,加快實現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高、從分散建設到集中建設的轉變。提高產業與人口的集聚規模,逐步推進小城鎮升級,使部分小城鎮成長為小城市。重點發展三類小城鎮:第一,大中城市影響力范圍的小城鎮,特別是大中城市周邊的小城鎮﹔第二,都市圈、城市帶、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間組合形態內的小城鎮﹔第三,縣城所在地或達到一定規模和經濟實力、具有區域增長點意義的小城鎮。

  三、西部地區城市集群化發展與城鎮化

  城市集群化發展能使整個區域內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成為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網絡化構造的城市群體,因此說它是西部地區城市順應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發展大趨勢的迫切選擇。我國西部地區城市經過多年的集聚發展,現在基本上形成了8大城市群體。

  1.西部地區城市群分類研究。

  根據區域—城市的發展規律、城市集群化發展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規律,我們通過西部城市群區域的城市數量、人口、城鎮化率、GDP等多指標分析,對區域城市的綜合實力的對比研究和聚類分析,將西部城市群分為三類: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三類。

  (1)初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西部地區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有5個:內蒙古中部城市密集區、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密集區、蘭州—西寧城市密集區、貴州中部城市密集區、廣西南—北—欽—防城市群和雲南中部城市群。該類城市群的顯著特點是城市建成區面積、地區和市區的人口總數、非農業人口總數、GDP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都明顯低於關中平原城市帶和成渝地區城市群。(雖然雲南中部城市群的地區人口數量較多,GDP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較高,但其城鎮化水平太低,城市的等級規模秩序嚴重呈現兩極分化,因此也屬於城市群發展的初級階段。)

  (2)中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西部地區處於中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有1個:關中平原城市帶。該城市群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地區和市區的人口總數、非農業人口總數、GDP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都大大高於發展的處於初級階段發展的6個城市群,但又明顯小於成渝地區城市群。

  (3)高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西部地區處於高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有1個:成渝城市集群。成渝城市集群由成都平原都市帶(由成都都市圈和成德綿城市帶組成)、重慶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和川中城市密集區四個城市群組成,因此說是一個城市集群,而且是西部地區唯一的城市集群。該城市集群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地區和市區的人口總數、非農業人口總數、GDP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極大地超過西部地區的其他任何城市群,其人口數量、城市個數、經濟總量甚至可以與東部地區的四大城市群相比。

  2.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調控策略。

  (1)初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發展調控策略。該類城市群有6個,即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密集區、蘭州—西寧城市密集區、內蒙古中部密集區、廣西南—北—欽—防城市群、貴州中部城市集群和雲南中部城市群。重點是加快城市之間、城市內部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迫切需要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資金和政策傾斜的歷史機遇,通過政府主導進行投資,給予重點扶持發展,為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協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促進城市群成長創造優良的環境。扶持社會公共事業、扶持重點領域及優勢領域產業,引導區域內的其他城市主動與首位城市或區域性中心城市,實現城鎮化的集聚發展。

  (2)中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發展調控策略。該類城市群隻有1個:陝西關中平原城市帶。針對該類城市群的發展調控策略以發展為主要目的,即發揮市場主導作用,促進城市群區域一體化發展。通過城市群區域內一體化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引導城鄉建設、產業布局、要素流動﹔打破區域人為壁壘和行政界限壁壘,建立一體化的市場機制﹔推進城市群區域內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以及各種有形商品在區域內部的高效流動,建設城市群區域共同市場體系﹔聯合發展產業集群、現代服務業,形成有競爭力和帶動力的產業﹔協調區域內部及區際之間的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區域性公共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優勢。

  (3)高級發展階段的城市群發展調控策略。該類城市集群隻有1個:成渝城市集群(包括成都平原城市帶、重慶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和川中城市密集區)。該城市集群與前兩類城市群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在:城市數量眾多,城市人口數量巨大﹔在城市集群裡又包含若干個次級城市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城市網絡體系﹔整個城市集群的經濟實力十分強大,整個城市集群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集群內各城市有著較強的經濟協作分工,同時在發展中又存在著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產業結構雷同、行政區經濟分割等嚴重的矛盾問題。

  處於高級發展階段的城市集群發展調控策略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建立完善權威的政府組織機構,建立完善城市—區域空間管治協調機制,實施共同政策措施推動城市集群區域與城市一體化發展﹔對整個區域空間范圍的產業發展、城市空間組織、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區域內部產業空間、區域性及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區域性公共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整合區域整體優勢,提升整個城市集群的發展質量和競爭力﹔促進城市—區域空間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網絡結構。

  四、西部城鎮化發展的分區研究

  胡煥庸線(愛輝—騰沖線,既中國人口分布線)是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上世紀30年代提出來的,它顯示了中國東西部人口分布的巨大差異。同時東西部之間、西部地區內部的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和這條標注的人口分布的直線也有著相似的稠密程度分布。昆侖山系(這裡主要指昆侖山脈、祁連山和阿爾金山脈)以南的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長年霜凍,土地墾殖率低,自然條件惡劣,歷史上均屬於地廣人稀的地區,不利於城鎮化的形成和發展。通過對西部城市的聚類分析和對比研究,以城市化、人口、地緣格局為主線,參照GDP、城市數量、經濟發展速度、民族人文風俗等多個指標和以上兩個考慮,將西部分為三個經濟區域。

  其中,“西三角”是一個地跨川、陝、渝三地的復合型經濟區域,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經濟核心區,通過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較,可見“西三角”的提出和建立是西部大開發和西部地區城鎮化推進的必然過程,建立起這種連片的區域城市經濟合作的開發模式,對於我國西部全面性的資源開發、經濟建設、民族團結、生態重建、東西一體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從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增長極發展的經驗來看,單個城市孤立發展十分困難都是區域間共同發展的結果,“西三角”正是要實現內部各自產業的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共同發展,以“西三角”為紐帶,溝通西南與西北,協手打造成為中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西部發展的龍頭。

  五、城鎮型建制鎮、中心鎮是西部小城鎮發展的重點

  廣大西部地區,除城關鎮和非農產業比較發達的建制鎮,即城鎮型建制鎮外,還有一類小城鎮能夠有效地輻射帶動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類小城鎮在眾多的鄉鎮型建制鎮中,為數較少,除城關鎮外,小縣中有1—2個,大縣中有3—4個鎮,它們位於周圍幾個小城鎮的中心,處於幾條重要的交通線交匯處,地理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力量較強,存在較合理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相對其他鄉鎮更為發達,具有發展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的良好前景。

  城鎮型建制鎮和中心鎮大多處於重要交通線的交匯處,區位優勢突出,或為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或具有悠久的歷史,或具有良好的區域發展空間。其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明顯高於一般建制鎮,第三產業有一定的基礎,基礎設施建設較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能夠帶動周圍一大片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型建制鎮和中心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處於非常特殊的地位,對帶動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西部地區小城鎮發展戰略中,要摒棄“鄉鄉建鎮”的均衡發展戰略,而重點和優先發展城鎮型建制鎮、中心鎮,將其建成集幾個區域中心即生產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和管理服務中心於一體,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中心”,並通過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農村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