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模式與內在邏輯

——《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模式與內在邏輯》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28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張建君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模式與內在邏輯》(項目批准號為08XJL00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聶正彥、謝洪波、趙峰、劉斌等。

  一、中國經濟轉型的學術價值及實踐意義

  中國經濟轉型(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總過程。這項研究,既是總結過去30年經濟改革和轉型發展的道路與經驗,更是立足現有的轉型成就,提出進一步的改革方向和發展思路。轉型過程為更好地理解市場經濟制度特征及向其轉變的一般規律、體制轉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度建構和創新提供了活生生的經驗觀察過程,具有社會經濟體制創造性轉變的實踐價值與經濟理論開拓性創新的可能性。研究表明,中國經濟轉型通過微觀先行、中觀突破、宏觀完善的轉型實踐,完整地體現了市場經濟制度層次性的理論邏輯,形成了生動、系統的市場經濟制度生成論,是轉型經濟學的重大理論發現,將推動轉型經濟理論體系的重大創新。研究所揭示的市場經濟制度層次性的理論假說,為闡釋中國經濟平穩轉型的內在邏輯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深化了中外有關市場經濟制度生成和變遷的一般理論認識,是具有原創意義的市場經濟制度新觀點和新學說。同時,“雙主題階段轉換式”的模式概括,總結了中國經濟轉型實踐模式的本質特征,為中國轉型經濟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概括和理論視角。

  目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於轉型發展的深化時期,通過對中國經濟兩次轉型以及轉型深化期不同改革主張的研究,形成了有關中國經濟轉型的一些基本結論以及轉型深化期改革的一些新共識,對中國轉型深化期的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具有重大的實踐參考價值。

  二、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內容及重要觀點

  第一,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特點。首先,中國經濟的兩次轉型及歷史選擇。第一次是從舊中國落后的市場經濟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轉型,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經濟基礎﹔第二次是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提升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兩次轉型經濟,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脈絡。汲取其中的經驗教訓,是增強改革合法性和創造性的歷史前提。其次,中國經濟轉型績效的國際比較。蘇聯經歷了國家解體和轉型衰退,中國則創造了轉型奇跡。二者形成了如此鮮明的對比,成為全球學者普遍探討的轉型謎團。研究顯示,中國務實地選擇了可行的經濟轉型道路,才創造了“轉型奇跡”,這就是中國模式的魅力所在。再次,中國經濟轉型道路的改革緣起、改革探索、體制突破、體制轉軌和轉型深化等五個發展階段及改革特點,從改革緣起的經濟增長主題,到改革探索和體制突破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引入,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的確立及不斷的轉型深化,實踐証明中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成功的轉型道路。最后,概括了中國經濟兩次轉型的基本結論。

  第二,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模式。首先,按照實踐進程分三個時期回顧了中國經濟轉型研究的相關文獻,認為如雙軌制模式、體制外改革模式、增量改革模式、漸進模式,以及包括試驗推廣在內等模式概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次,從轉型主題、實質特征與過程描述相結合的角度來概括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模式:“雙主題階段轉換式”模式無疑是最為恰當的概括,“雙主題”揭示了中國經濟轉型模式的實質性內容和改革主題,“階段式轉換”則描述了轉型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標、戰略和改革重點階段式推進的實踐特征。再次,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模式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一是開創了一條轉型經濟發展的新道路,二是實現了市場經濟體制認識的新突破,三是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內涵,四是開辟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崛起的新模式。最后,概括總結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指導思想實踐化、制度約束剛性化、改革目標階段性演進、改革措施典型示范的實驗特征、發展與改革雙主題聯動、地方政府率先改革、體制外改革或增量改革等模式特征。

  第三,中國經濟轉型的內在邏輯。首先,回顧和剖析了影響轉型的各種理論觀點,指出漸進模式忽略了中國經濟轉型的獨特主題特征,不能揭示中國經濟平穩轉型的內在邏輯。其次,中國模式通過微觀先行、中觀突破、宏觀完善的轉型實踐,完整地體現了市場經濟制度層次性的理論邏輯﹔邏輯主線就是市場運行機制的培育,改革的重點則依次是微觀層次價格機制的形成、中觀層次企業制度的規范、宏觀層次經濟體制的完善這樣三個層次,形成了生動、系統的市場經濟制度生成論。再次,中國經濟平穩轉型的制度框架及基本層次,轉型既是尋求基本制度的最佳實現形式,也是對它的改革和創新。中國的憲政架構,是中國轉型經濟實現平穩有序轉型的基本框架。中國模式是尊重市場演進邏輯和堅持社會制度創新原則的完美結合。最后,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產權學派在產權理論方面的實質差異,認為圍繞產權理論盡管形成了激烈對峙、甚至相互攻擊的理論思潮。但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看,產權改革的確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政策調整通道,為多種所有制的發展確立了基本的理論環境。轉型深化期的產權改革,要注意區分不同的產權理論及邏輯導向,要關注產權社會化發展的最新趨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

  第四,中國轉型經濟的理論創新。一是突破了把市場經濟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私有制+自由價格機制的理論教條﹔二是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市場經濟制度層次性的理論假說,深化了中外有關市場經濟制度生成和變遷的一般理論認識,是中國轉型經濟的杰出理論貢獻﹔三是通過政府體制的改革,培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合法性,增強了民眾對既定政治制度或政治秩序的認同、支持和擁護,有效地實現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完善協調發展的改革新局面﹔四是改革和完善了中國特色黨政雙重結構的政治體制,隻有以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恰當地解決好黨政雙重結構的激勵與約束、民主和監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五是推動了中國轉型經濟學的范式創新,形成了轉型經濟的中國模式創新,轉型經濟理論的范式創新,社會制度整體變遷范式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范式創新﹔六是創造了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形成了世界矚目的中國模式。

  第五,中國轉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首先,分析了中國轉型經濟的改革成就與理論困惑,認為轉型深化期改革所面臨的諸多體制性障礙與“市場化”改革目標存在矛盾和沖突。例如,在政府職能的界定與新國企改革方面所存在的激烈爭論,探討了“網絡右派”與“網絡左派”在上述問題方面的不同改革主張﹔在改革攻堅主張與新自由主義者轉型理論的關系方面,探討了中國宏觀層次體制完善的改革底線﹔在改革攻堅和改革反思的兩種主張方面,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而不能搞新自由主義改革攻堅。其次,分析了中國經濟轉型新階段的改革新共識,如規范與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雙主題階段式的轉型模式,進一步推動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有機融合,中國國企現代企業制度的自主創新,通過階段性制度調整解決現實社會難題,用社會公平促進社會收入分配制度創新,政府調控和自由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框架,中國全球化進程的制度創新與制度競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發展之路,中國模式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集大成者。最后,分析了中國轉型經濟模式全球化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六,中國經濟轉型模式和改革前途。一是探討中國發展前途的四種代表性觀點,即愛爾蘭人赫德(R·Hart)的預言、“中國經濟崩潰論”、 雅諾什·科爾奈(Janos Kornai)的“主要趨向論”,以及“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等預言,反映了中國所處的國際境遇、轉型難題、時代背景和發展前途。二是對西方轉型理論框架中的激進模式和漸進模式進行理論反省,具體分析“華盛頓共識”、“后華盛頓共識”以及“北京共識”等三種轉型主張,提出要避免西方轉型理論的范式操縱,使21世紀真正成為中國人的世紀。三是繼續推動中國轉型經濟的“雙主題”突破,即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推動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進一步大膽突破。四是中國轉型模式要通過四重轉型來獲得嶄新的發展動力和制度保証,以推動持續的經濟增長與平穩發展。五是中國轉型模式的制度創新問題,以及市場經濟宏觀層次制度建構的四對矛盾。六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不同觀點及改革前途。中國經濟轉型的道路,既不可能回到計劃經濟體制,也不能走完全市場化的路子,隻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

  第七,金融危機的沖擊與中國模式的升級。首先,在全面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轉型經濟的整體沖擊的基礎上,提出了金融危機對中國轉型經濟發展的四個啟示:一要堅持並體現發展模式的中國特色﹔二要積極推進人民幣亞洲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三要鄭重對待國際金融投資問題﹔四要參與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其次,中國模式應對金融危機的六個轉型升級對策:一是堅持市場經濟中國模式的改革方向,是中國能夠自立於世界市場的根本立足點﹔二是要全力推動中國轉型經濟的平穩增長,以經濟增長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倍增局面的形成﹔三是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格局,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四是增強實體經濟的國內產業支持,推動中國轉型經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五是加強資源全球化配置的戰略選擇,形成中國戰略性資源儲備制度﹔六是實現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向內源式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這將是我國經濟在未來30年繼續快速增長的根本保証。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