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財經信用與經濟倫理的價值同構與規范互補

——《我國財經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倫理機制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21

  南京審計學院郭建新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財經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倫理機制研究》(批准號為04BZX053),最終成果為專著《財經信用與經濟倫理的價值同構與規范互補》。課題組主要成員有:李玉琴、任德新、龔劍玲、朱明秀、許莉、許文蓓。

  財經信用從本質上說是經濟關系與倫理關系的一種價值同構和規范互補。現代信用危機作為一種經濟關系及其價值與倫理關系及其價值的失衡,主要在於市場經濟本身存在著一種在場的趨利性,人的觀念及其行為會產生某種偏執性的利益沖動,它不僅使人際交往的規范形式趨於經濟化,同時也把這種關系中所體現的價值強迫性地衍生到其他的社會領域。並且,由於經濟系統在當今對社會結構、制度安排以及價值觀念的型塑性極強,這不僅強化了人在一定社會中的趨利性,同時也弱化了其他社會系統對其實施有效地干預。道德是財經信用不可或缺的價值依據與規范建構要素。然而,經濟領域的制度化設計與安排往往偏重經濟規則本身及其經濟法權的單維度支撐,以至於在理性最大化的行為假設條件及其相應的法制規則強化中使信用關系由於缺乏道德關系的協調和道德價值精神的支撐而愈發走向單純的趨利化路徑。這在固化和內化經濟行為方式及其價值同時正在淡化和祛除其倫理關系及其價值。可是在事實上,由於單純的經濟規則的前提性假設及其制度規劃並不能全面有效地覆蓋經濟生活領域,況且缺乏基於自由意志且協調權利義務關系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植入,經濟本身將會失卻制度責任的承諾,導致權責利的關系失衡。這種失衡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經濟倫理關系的不協調。現代信用危機的症結就在於此。

  站在經濟信用的立場,現代財經信用需要經濟關系與道德關系相互博弈形成一種歷史性的均衡。信用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的交易規則,是經濟律與道德律在規范意義上的一種關系同構。兩者各自植入自身的價值以支撐和維系信用的良性運作。由此,信用是一種經濟倫理實體。完整的信用機制必須包括信用制度體系、信用價值體系與信用信息體系三個方面。信用機制的這三個方面都與倫理關系的價值同構和規范互補相關。在信用制度體系方面,道德是信用制度規范體系的構成要素,不僅信用制度當中體現著某種道德精神,同時道德也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規范在節約交易成本提升制度效率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信用價值體系方面,信用交易所體現的原則需要道德價值的支撐。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信用價值原則,它調整著信用關系中權責利三者的協調與統一。現代信用價值原則主要表現為誠信原則、平等互利原則與公正原則。在信用信息體系方面,道德能夠針對交易過程中在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通過規避一定程度上的道德風險而減小相應的利益損失。由此,財經信用是一種經濟倫理式的信用。社會倫理在財經信用中所體現的倫理質量及其道德含量決定著一個財經信用體系的完備程度與穩定情況。財經信用體系中應該全方位地融入倫理機制,通過制度規范建設與文化環境建設把信用倫理價值衍生到各種類型的信用活動中去,從而減少信用體系的失信風險。這就具體涉及到財經領域中的各種信用活動與經濟倫理的關系:

  1.金融信用倫理。金融的本質是貨幣與信用的融合體,信用是金融契約履行的基礎。金融契約的履行不僅依靠信用制度的保障,同時也要依靠以誠信為原則的道德價值及其規范來維系。隨著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的創新,信用已成為現代金融業的核心。作為信用在金融領域內的延伸,金融信用同樣具備信用的經濟和倫理雙重屬性,它既是金融領域內資金借貸關系的表現,又是金融領域中市場主體相互之間信守承諾的倫理原則。金融市場上一切的金融關系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債權債務關系,信守契約、遵守交易規則被視為是合乎金融倫理原則的要求的。當前,中國金融信用領域內的失信現象較為嚴重,其中尤以銀行業和証券業為最。對此,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規劃建設,即優化社會道德環境、奠定堅實的產權基礎、約束政府的越職行為、健全信用管理體制、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構筑行業職業規范體系。

  2.會計信用倫理。會計活動是一種會計信息共享活動,它強調的是把會計信息成果傳遞和傳播給所有與會計信息相關的關系人。會計對各關系人需求在倫理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的認識是尋求各種會計活動的倫理理念和原則的依據之一。會計活動的倫理特性是基於會計信息如何適應使用者合理需求為前提,探究會計信息所謂的“應然”狀態。以此推導出作為會計體系基礎的具有評判和指導會計計量和信息傳遞等會計行為功能的會計內部運行職業道德規范。會計活動的倫理特性包含如下三個原則:和諧原則、誠信原則、獨立性原則。當前,會計信息失真是會計信用領域中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一現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即建設企業誠信文化,塑造誠信形象、完善法規建設、加大違規成本、強化審計的約束和監管功能、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等。

  3.財稅信用倫理。財稅倫理的發展和完善就在於財稅風險的有效消減,即依存於財稅等一應制度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降低財政風險,應以發展和完善適應於市場經濟的公共財政體制為要旨,因為公共財政的倫理維度既表現為在市場配置的私人品性質的領域內維護市場經濟的效率和機會均等的規則公平,又表現為在公共品性質部分的生產提供中展現高效率、協調分配結果的社會公平。切實構建、不斷發展和完善體現倫理和諧性的財政體制及其相關制度系統,並以其高效執行的約束力和規制力來提高政府與社會公眾的道德能力、特別是其實現程度,是減少當前轉軌期財政風險的必要途徑和重要環節。公共財政系統的制度建設主要應包含以下三大方面:首先是預算管理體制及其外圍實體財政運行制度的完善﹔其次是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績效評估制度的健全﹔再次是財政運行監督制度的優化﹔最后是財政運行信息的通暢。

  4.審計信用倫理。從經濟倫理的立場來看,所有審計行為,不論其類型和對象發生多少變化,最終審計的都是信用。在這個意義上,審計實際上是對被審計主體信用的審計,是為了查真實被審計單位表象信用與實質信用之間的差異,並理清其根源,呈報給委托主體。審計倫理的基本原則、基本范疇和行為准則、職業道德,都是以信用為出發點又是以信用為歸宿的,各項原則及其具體表現與要求無不是信用在各個不同方面、不同層面的體現。審計倫理遵循著這樣三個原則,即獨立、公正、誠信。審計風險是當前審計信用領域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審計風險是指在審計業務或審計活動過程中將會發生的一種可能性的利益損失。規避審計風險,加強審計信用倫理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審計行業文化、加強審計行業監管、提高審計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建立和完善審計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5.企業信用倫理。企業信用是以企業為主體與各種利益相關者所產生的以實物和資本的借貸與融通為主要特征的經濟關系。企業不但體現著信用作為一種經濟關系的實體性載體,同時,它也是作為一種倫理關系的實體性載體,這種經濟倫理關系使企業信用成為一種在本質上是經濟倫理關系的實體。它既是一種基於權利和義務對等性承諾的契約倫理要求,同時也是一種基於自律性的主體德性的體現。道德在企業信用方面的實現主要體現在以信譽為核心的資本形態的道德,以共享理念與價值為核心的文化形態的道德,以規范建設為核心的制度形態的道德以及以主體德性為核心的道德四個方面。以此,道德在企業信用領域內主要發揮著作為企業人格的整體性的經濟倫理式激勵﹔作為企業與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信用關系的協調﹔作為制度道德與規范對行為人的約束和導向四個方面的作用。

  6.廣告信用倫理。信用是現代廣告倫理的核心。廣告遵循以誠為本、真實可信的道德原則,不僅是市場經濟道德的內在要求,也是整個廣告運作過程的成功基石與廣告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証。廣告誠信符合公眾的利益,它有利於穩定市場經營秩序,提升企業的良好形象,以及增強自身的媒介權威性。當前,廣告失信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表現以虛假性廣告、遮蔽式廣告、夸大性廣告為特征的廣告內容失信和以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為特征的廣告主體失信。對此,需要建立倫理相關的廣告信用管理體系,主要表現為:完善廣告法律體系,健全廣告的監管機制,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培養廣告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意識,提升經營者道德選擇的自覺性。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