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研究

——《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21

  武漢理工大學楊懷中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批准號為05BZX026),最終成果為《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課題組成員有:梅珍生、王能東、夏勁、孫德忠、潘建紅。

  關於科技文化與社會和諧的關系問題,西方學術界有一種比較突出的觀點,即在批判科學主義的同時,連同科學技術一起批判,把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緊張化問題都歸因於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在唯意志主義、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和后現代主義代表人物那裡,這種觀點都很明顯。他們認為,現代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就是科學技術,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不是依靠科學技術,而是人性的再一次啟蒙。這種觀點對於我國學術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該成果認為,現代西方學術界這種思潮的錯誤在於,將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於科學技術,將科學主義與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等同,將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割裂,將科技發展與社會和諧對立。因此,立足於科技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回答:為什麼說西方學術界將社會問題的原因歸結為科技文化是錯誤的?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和人性發展是什麼關系?科技文化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如何定位?科技文化與和諧社會的互動及其機理是什麼?在和諧社會視域下如何發展科技文化?

  該成果提出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技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資源,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揭示了科技文化何以成為第一文化﹔認為發展和弘揚科技文化的前提是科技文化必須本土化,適應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吸納科技文化,努力建設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融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於一體的現代化文化﹔指出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豐厚的文化底蘊上,呼喚以科技文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體系,和諧文化本質上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先進文化﹔強調科技文化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價值定位,不僅表現在促進經濟的發展上,同時也表現在社會的組織管理、運作關系及機制上,表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表現在科技文化與和諧社會的互動及其機理上。概言之,發展科技文化、建設科技文化,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技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提出的時代課題。

  該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包括:

  一、和諧社會構建的文化底蘊。和諧思想源遠流長,和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規律,社會和諧是人類的一種美好追求。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於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必須建立在豐厚的文化底蘊上,必須有和諧文化的支撐。和諧文化是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基本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及其理想追求的文化。在當代中國建設和諧文化,是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培育與現代和諧社會相適應的人道主義精神、寬容精神、法治精神、誠信精神、創新精神等,是構筑和諧社會文化底蘊的內在要求。

  二、科技文化及其當代特征。科技文化是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文化,是緣於科學技術而生成的一種文化形式,是以科學技術的發生發展為根據,並對科學技術本身和科學技術的社會運用進行認識與反思的觀念結晶。科技文化以科學技術為載體,是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標志,是不斷作用於人、自然、社會而演化出的一種嶄新的文化形式。科技文化的本質其實是人類與科學技術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科學技術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有什麼樣的文化土壤就會培育出什麼樣的科技文化。中國的科技文化孕育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伴隨著近現代西方科學技術的引入而逐漸發展起來,並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奠基於近代科學技術發展之中,科技文化的發展是相對比較順利的。由於存在各種復雜的情勢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落后,傳統文化還曾對抗著西方的科技文化,中國類似西方科技文化的發展轉型卻顯得非常的艱難。科技文化在發展中呈現出獨特的規律與路徑,主要表現在:人文文化的導引與科技文化的全息推進、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與科技文化的橫向演繹、創新文化的生成與科技文化的縱向進路。

  三、科技文化的生成和發展。科技文化的產生有其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時空特征。從人類實踐活動和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科技文化並非文化的初始形態,也並非一開始就成為文化家族枝蔓鋪陳的核心,它是人類實踐和文化積累發展到一定條件下的產物。科學技術作為一種高層次的人類活動,決定了科技文化是一種高層次的人類文化。主體性、自我超越性和對自由的積極追求構成了科技文化生成和發展的深層人性基礎。科技文化的生成和發展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發展前提和社會生活背景,離開了這種社會背景和前提,科學和技術就仍然可能只是偶然的局部的活動和現象,而不能成為普遍的、廣泛的因素對整個社會形成全方位的深入影響,即不能生成和發展為科技文化。任何文化形式的生成和發展除了受到社會、現實物質條件的基礎性作用之外,都還要與文化系統中的其他文化形式相互作用。如果說社會現實物質條件的決定作用形成了科技文化生成和發展的原生環境、第一土壤,那麼與其他文化形式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科技文化生成和發展的次生環境、文化氛圍。人類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建制支撐,科技文化作為一種高層次的人類文化形式,尤其離不開一定的建制支撐。其內部結構所特有的復雜程度和有序程度決定了科技文化具有十分嚴謹而精致的自身建制,其外在功能上普遍、深刻的社會影響決定了科技文化又具有非常龐大而系統化的社會建制。

  四、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與融合。自從斯諾提出“兩種文化”以來,關於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和分裂、統一和融合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研究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與融合,就是要在回眸20世紀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論爭的基礎上,理性分析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及其根源,深入探討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當代融合以及走向和諧文化的必然進路。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和分裂是20世紀世界范圍文化領域中的一大景觀,消除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和分裂理應成為21世紀人類的使命之一。順應時代潮流,促進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統一和融合,人類將迎來文化發展的新階段。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和諧文化內在地包含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和諧文化建設呼喚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統一和融合。

  五、科技文化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價值定位。從文化建設的視野看,和諧也是一種文化境界,和諧社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和諧社會構建必須建立在以科技文化為基頻的豐厚的文化底蘊上。關注文化、建設文化是人類不斷覺醒並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文化的進步表征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建設內在地包含著文化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一種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高度融合的文化。建設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科技文化所蘊涵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既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和先導。和諧社會構建有賴於公民素質的全面提高,而科技文化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讓現代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之中,滲透到大眾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化到全體社會成員的素質之中,形成以現代科技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文化。

  六、科技文化與和諧社會的互動及其機理。要理解科技文化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價值定位,必須進一步揭示科技文化與社會的互動及其機理。科技文化與社會的互動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有主動互動與被動互動表層互動與深層互動良性互動與非良性互動。科技文化與社會的互動首先表現在,科技文化推動人類實踐方式的提升。實踐是人和人的社會的基本存在形式,實踐方式或實踐形態的提升是社會形態變革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感性表達。和諧社會構建不僅需要提升實踐方式,而且需要培育健全的社會人格,而科技文化正是以培育社會人格為中介參與社會互動的。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知識社會背景下的和諧社會構建在文化選擇上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必須努力建設與時代特征相一致的現代化文化,實現科技文化與和諧社會的良性互動。

  七、和諧社會視域下的科技文化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科技文化建設在取得顯著進步的同時卻相對滯后。我們必須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高度重視科技文化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戰略地位,深入分析我國科技文化建設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全面、系統、具體地研究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戰略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基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總結我國科技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借鑒發達國家科技文化建設的成功作法,我國的科技文化建設和發展必須確立明確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發展方針和戰略重心,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原則,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戰略措施。

  該成果通過闡釋和諧社會的文化支撐和與之相應的文化精神、和諧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功能和作用,進而指出了通過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當代融合走向和諧文化的實現路徑﹔通過認真研究科技文化生成和發展的社會條件及其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價值定位,揭示了科技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的關系及其互動機理﹔在此基礎上對和諧社會視域下的科技文化發展戰略提出了若干建議和對策。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