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

2011年04月21日08:37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梁樹發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批准號為96BKS024),於1996年立項,2004年5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課題組主要成員有:張新、黃繼鋒、魏小萍。該成果分為上、下兩篇,現將其主要觀點和基本內容摘編如下:

  上篇 馬克思主義觀概論

  馬克思主義觀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觀點體系,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評價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觀同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開展馬克思主義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以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基本內容大體包括以下方面的科學認識: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的一般性質、馬克思主義的結構和功能、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和馬克思主義流派等。

  直接的說,馬克思主義觀就是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觀的“第一問題”。在馬克思主義長期發展過程中,在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認識的過程中,“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提問成為具有確定的經驗根據、特殊表現形式和特定意義的現象。這一提問的實質在於: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實踐的反傾向性要求、對一種什麼是和什麼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標准的追求、解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文本的新發現、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不同形態或階段的評價、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意識形態性質、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不同理論傾向和研究方法等,都可能成為“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提問的理由。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提問共有五次:第一次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自己的學說並把它初步系統化的過程中,發生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自己中的提問﹔第二次是馬克思主義者在反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斗爭中的提問﹔第三次是第三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在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思潮斗爭中的提問﹔第四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對立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制度的對抗中的提問﹔第五次是在關於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反思中的提問。

  馬克思主義觀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核心。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不能停留在關於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的簡單回顧和描述上,而應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經驗中發現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個基本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必須適應無產階級具體實踐的要求。

  下篇 “西方馬克思主義”幾個代表性人物的馬克思主義觀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肇始於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中的“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盧卡奇那裡,它具體表現為一種方法至上的馬克思主義觀。所謂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論方法和結論對立起來,片面強調方法而輕視結論。盧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的正統性問題時提出這一馬克思主義觀的。他提出:“我們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駁倒了馬克思的每一個個別的論點。即使這點得到証明,每個嚴肅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仍然可以毫無保留地接受這種新結論,放棄馬克思的所有全部論點,而毫無片刻放棄他的馬克思主義正統。所以,正統馬克思主義並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它不是對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聖’書的注解。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是指方法。”盧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馬克思主義觀的錯誤之一,是它把方法僅僅理解為辯証法,而否認世界觀的方法意義,實際是否認唯物主義的方法意義﹔錯誤之二,是離開論點、結論談方法,把方法看作是可以離開論點、結論的獨立自在的東西。其最終結果將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否定。

  對於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性質,研究者們素有爭議。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觀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觀。它表現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社會革命的理論,表現在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基礎的分析,表現在關於馬克思主義是哲學的思想和關於馬克思主義總體特征的理解。柯爾施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觀的表現特征,是通過對哲學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的說明來揭示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革命本質。他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觀的重大缺陷在於,在論証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時,僅僅以其是“現實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觀點作為根據。這一離開反映論的“構成論”,是哲學與現實關系問題上的機械論,實質則是唯心主義。

  “實踐哲學”是葛蘭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在《獄中札記》中,“實踐哲學”被葛蘭西用來當作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表明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特定認識。葛蘭西的“實踐哲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主要表現在他的“絕對的歷史主義”和“實踐的一元論”思想中。他認為“實踐哲學”是“絕對的歷史主義”,它作為一種方法,具有說明一切現象和過程的普適性。他特別把它應用於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說明中,把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的實現看作為一個自覺的和歷史形成的過程,並從這一認識中引申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黨的形成與發展的理論。“絕對的歷史主義”作為葛蘭西的“實踐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根本原則,首先表現在他關於世界的認識和關於客觀性、現實性的理解。這種理解得出的結論是“實踐的一元論”。他對“實踐的一元論”的解釋是:“‘一元論’這一術語將表達什麼意義呢?當然不是唯物主義的,也不是唯心主義的。這一術語將標明在具體的歷史行為中的對立面的同一性,也就是與某一種被組織起來的(歷史化了的)‘物質’,與人所改造的自然不可分地聯系著的具有具體性的人的活動(歷史-精神)。這是行動(實踐,發展)的哲學。”這一解釋表明了葛蘭西的實踐哲學的唯心主義性質。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思想表明,他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的。

  梅洛-龐蒂是20世紀前半期活躍於法國哲學界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力圖從能動性和人道主義出發尋求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他的這一帶有折中主義色彩的“結合”其結局是失敗的,但是他的這種行為作為一種特殊的理論經驗則帶給人們諸多啟示。梅洛-龐蒂的所謂“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其性質是把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化。他標榜他的哲學的模糊性,用這種“模糊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做出的解釋,掩蓋了他的“存在主義化的馬克思主義”本質。

  阿爾都塞是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觀具有科學主義特征。他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認為在“青年馬克思”和成熟馬克思之間有一個“認識論上的斷裂”﹔他提出關於馬克思著作理解的“症候閱讀法”﹔他錯誤地解釋馬克思的辯証法與黑格爾的辯証法的關系﹔他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反歷史主義”和“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的主張。這構成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觀的結構主義性質和特征。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