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資源與增長

“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工業增長問題研究”(05&ZD054)最終成果簡介

金碚2011年05月09日14:16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碚研究院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工業增長問題研究》,(項目號05&ZD054),形成的最終研究成果包括專著1部,論文6篇,研究報告4篇。

  一、項目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項目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通過研究,探索和發現我國工業增長過程資源約束的具體表現形式,揭示工業增長對資源環境的依賴程度,提出解決資源約束、促進可持續工業增長的對策建議。

  隨著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日益重視,可持續發展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在我國在高速的經濟增長中,資源的大規模消耗引發的資源供求矛盾的越來越突出,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對工業增長中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受到重視。既有的關於資源及環境對工業增長的約束研究雖然為進一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對資源與環境約束影響我國工業增長的路徑、機制及程度仍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論上,既有的研究文獻也沒有很好地解釋資源供求與工業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及其在中國現實的工業增長過程中的表現。如何在資源環境強約束條件下實現中國工業的長期穩定快速增長,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資源與環境約束條件下的工業增長對於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快速穩定發展,實施科學的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對策建議

  1、我國工業增長對資源環境的總體依賴度

  根據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的差異,經濟增長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勞動依賴型、資源依賴型、資本依賴型、半技術依賴型和完全技術進步依賴型。不同的經濟增長類型,對政策需求有著不同的影響。不同經濟增長類型的轉換,同樣需要不同的政策激勵。所以,一個國家對其經濟增長類型的准確判斷,至關重要。正是因為這一點,對資本、技術、勞動等要素在我國經濟增長中各自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一直是經濟學研究中討論的熱門話題。綜觀此類研究,迄今為止,絕大多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是資本驅動型,還有少數研究認為,如果考慮資本中的技術含量,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屬於技術驅動型的。這兩種結論雖然有差異,但在估計各種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都排除了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忽視資源環境投入的影響,或是會高估資本的作用,或是會高估技術的作用,從而影響我們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是一種什麼樣的類型等這樣一些基本問題的判斷,不利於政府進行正確的決策,最終會損害中國的經濟增長。所以,在經濟增長研究中,需要澄清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否已經基本擺脫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對工業增長對資源環境總體的依賴程度進行分析表明,我國的工業增長還沒有擺脫資源依賴型階段,資本對增長的推動,相當程度上表現為對資源的大規模開採利用以及對環境的高強度利用。

  2、中國工業化資源路線的主要特點

  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性質是:在總體上循著世界工業化的路徑持續推進,同時,又具有一系列非常獨特的特點。從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工業化進程看,中國現代工業發展的資源路線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以低價格資源支持了工業生產的大規模擴張。中國近30年工業增長所依靠的國際比較優勢,除了豐富的勞動力之外,還突出地表現為向工業企業特別是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提供了大量的低價格資源。一方面,從近30年中國工業資源的供求狀況看,處於各類資源相對富余的時期,無論是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還是能源,都具有很大的現實供應能力,其市場表現就是資源產品價格顯著低於國際水平。另一方面,為了競爭相對短缺的資本特別是境外資本和技術,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實行了以"優惠政策"為特點的工業化促進戰略。其基本經濟性質就是以政策手段壓低資源價格。這種高度依賴低價資源的發展模式盡管具有其歷史的理由,卻是不可持續的。目前,已經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到,中國工業發展所受到的各種工業資源成本價格上升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工業生產必須擺脫對低價格資源的依賴,走向更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發展路徑。

  (2)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與從西方國家轉移過來的工業技術路線之間具有很大偏差。由資源稟賦條件所決定,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而以西方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工業技術路線的能源需求結構則是以石油為主。所以,當中國沿著世界工業發展的技術路線發展工業經濟和國民經濟時,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稟賦特點與當前世界處於"石油時代"的工業技術路線之間的偏差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甚至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構成威脅。作為一個后發的工業生產大國,中國大多數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方式都不可能完全脫離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工業技術路線,另搞一套同中國的資源稟賦相適應的工業技術路線﹔所以,受本國資源稟賦條件的約束,中國的工業化必然受到資源供給結構的很大約束。由工業技術路線所決定的工業產品,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等,所受到的資源稟賦條件約束將日益顯著。突出表現為石油供應的約束,而且這種約束性還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

  (3)重化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現階段重化工業的高速增長具有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中國的重化工業不僅快速增長,而且其國際競爭力也逐步增強。如果僅僅從資源稟賦結構的角度,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似乎無法解釋中國工業結構向重化工業方向傾斜的現象,但從中國工業化的基本性質和根本性特征看,則完全可以理解重化工業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和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不可逾越性。當然,中國重化工業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國資源供應的嚴重約束,必須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以拓展產業空間。

  (4)工業密集地區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環境承生態載力成為突出的制約條件。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中國工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總量條件是雄厚的,從整體上看,自然資源儲量和潛在供應量並不成為中國工業化的絕對障礙。從長期和總量上看,水和土地也不應成為中國工業發展不可克服的瓶頸。問題是,不同的資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流動性,同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總量供求關系不同,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環境生態承載力的供求具有高度的區域性,因而在工業發展的高密集地區,可能成為嚴重的制約因素,越來越多的地區工業生產密集布局已經導致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超量利用,水資源短缺和水源水質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承受極大壓力。

  (5)持續的高速工業增長對資源形成特殊的壓力。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具有十分明顯的"壓縮性"和"急速性"特征,在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表現為較長時間的不同階段及其特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很短時間內就接連地甚至是重疊地表現出來。經濟發展的這種"壓縮性"、"急速性"階段特征,使中國在較短的時期內就從低成本資源推動的工業化階段開始向資源成本普遍上升的發展階段過渡,但同時又保留著"資源驅動"的許多特征。正是這樣,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問題才表現得極具特殊性和緊迫性。

  (6)由於巨大的人口規模,使得中國工業化必須經歷特殊的漫長歷史,對資源路線和供求產生非常特殊的影響。僅從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到,中國工業化過程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性:如果從國內生產總值構成看,可以說中國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至少是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有些較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的成熟階段。但是,如果從人口構成看,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人口為主的國家,很難說已經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了。可見,"以農民為主的工業大國"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和巨大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通過已經超過GDP80%的非農產業(二、三產業)的繼續快速發展來實現更多的農業人口的非農化,意味著必須進一步加快城市建設,這必然要求大力發展電力、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制造、交通設備制造等重工業。這就可能導致"投資過度"、"資源制約"、"環境破壞"、"房地產漲價"等"經濟過熱"現象的反復出現。

  3、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政策建議

  第一,中國的資源問題本身必須通過盡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方式來解決。中國工業化過程中所發生的資源緊缺現象以及我們對此所做的分析決不意味著應該放棄工業化的發展,即試圖以減緩工業化進程甚至回避工業化發展的方式來實現資源節約和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恰恰相反,中國的資源問題本身必須通過盡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方式來解決。突破資源稀缺對增長和發展的障礙,正是產生工業化現象的歷史原因,也是工業化的歷史任務。所以,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於要不要加速工業化,而在於,在工業化現階段,如何以最科學的方式來加速工業化,通過更高效率地利用資源來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問題。

  第二,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發揮價格機制在實現資源供求平衡上的作用。資源"短缺",歸根結底是價格現象以及對價格變動的承受力問題。在中國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社會對資源價格(向上)浮動的承受力十分有限,過高的資源價格可能導致居民生活的困難和工業成本的普遍上升及企業經濟效益的嚴重受損,甚至引發社會經濟生活的紊亂,所以,資源價格往往受到了較嚴格的控制和干預。但由於資源需求的普遍性和復雜性,過分依靠人為干預價格的手段來調控資源供求,難以實現期望的目標。歸根結底,需要形成有效的價格機制來實現長期的資源供求平衡。當管制價格與均衡價格相差過大時,盡管難以突然取消價格管制,但合理的政策選擇仍應是逐步的有計劃的縮小管制價格與均衡價格的差距,使企業能提前採取措施應對成本上漲的壓力。總之,隻要價格是逐步上漲的,就可以使整個社會逐漸消化生產要素重組的成本,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實現資源產品的長期供求平衡。

  第三,在提高資源產業集中度的同時,反對企業的壟斷行為。資源供求領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資源產品的需求是普遍的、分散的和競爭的﹔而資源產品的生產和供應產業的組織結構特點則往往是傾向於壟斷性的,包括地區性壟斷、全國性行業壟斷甚至世界性壟斷。資源產業組織的壟斷性不僅表現為自然壟斷,而且具有經濟性壟斷,甚至具有政府特許或其他形式的行政性壟斷。織結構(或市場結構)的優化就成為一個特別重要而也常常引起爭議的問題。一方面,  ,產業的較高集中度又是資源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技術要求。資源產業也必須反對企業壟斷行為﹔另一方面所以,反壟斷和集中度的權衡是資源產業組織的重要課題。

  第四,改革工業用地的行政劃撥與協議出讓制度,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挂"出讓制度。受到工業用地使用的行政性分配和劃撥制度以及協議出讓政策的長期影響,我國工業用地的使用並沒有真正地反映出其價值,導致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城市工業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比例嚴重偏高,工業用地粗放利用現象嚴重。要實現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就必須從土地制度和政策入手。就工業用地而言,則須改革行政劃撥與協議出讓制度,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挂"出讓制度,即運用競爭機制、公開程序,把土地配置給最有能力進行有效利用的人。這就必須有規范的土地市場,促使其集約高效合理利用。這也是降低土地資源對於工業化、城市化約束的有效途徑之一。

  第五,把新疆與中亞和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一並考慮,統一規劃我國的油氣東運戰略。今后幾十年,能夠穩定地向中國提供石油的地區主要有中東、中亞和俄羅斯、南亞,中國的石油進口戰略也應該以這三個地區為主。中亞和俄羅斯不僅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具有特殊的地理優勢,是目前我國惟一不經海運就可以確保石油供應來源的地區,對於我國規避進口石油風險、提高能源安全水平頗具潛在意義。把新疆與中亞和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一並考慮,我國的西部油氣東運戰略才有經濟合理性和實現的基礎。從這個視角看,加強與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穩定地獲得中亞和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是我國能源戰略和能源結構調整中必須重點考慮的一個戰略問題。

  第六,解決煤炭資源約束需要解決資源保障(勘探)、適度開採(效率與安全並重)、環境友好等三個方面的問題。無論是從中長期看,還是短期看,無論是資源儲量約束,還是產品供給約束,煤炭資源約束問題的核心是煤炭資源的有效利用,包括煤炭的有效勘探、有效開採和有效使用。有效勘探和有效開採、利用的關鍵是構建有效運行的勘探權和開採權市場,核心是價格機制與產權保護問題。當前我國煤炭價格不完全,煤炭資源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是導致煤炭勘探不足和資源開採過度的重要原因。煤炭開採和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也與煤炭價格不完全,價格中沒有反映因煤炭開採和利用而導致環境成本有關。此外,標准和執法也是影響煤炭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

  第七,優化工業污染防治制度。重點是要在環境管制政策設計時引入成本收益分析制度,加強環境管制政策與科技創新政策的整合、建立生態補償制度,以解決環境管制中的軟約束問題。在環境保護政策設計過程中,重視制度擠出問題,以提高政策效率。

  第八,在重視結構調整的同時,要充分重視實質性技術進步的作用。解決資源環境約束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但僅有結構調整是遠遠不夠的,它會帶來問題的反復,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所以,必須在重視結構調整的同時,還必須強調實質性的技術進步,用相對豐富的資源替代相對稀缺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和效益

  1、近年來,資源環境問題盡管越來越引起了決策部門和研究部門的重視,但在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研究與增長問題的研究之間相互脫節的現象依然存在,全面系統地分析資源環境與我國工業增長的研究仍較欠缺。本研究報告系統地分析我國資源環境對工業增長的影響,對於推進我國在經濟增長研究中更多地納入資源環境因素有積極作用。

  2、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措施,就必須對各種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有一個科學的判斷。這種判斷需要通過經驗研究才能得出。本研究報告運用數據資料分析了不同資源對我國工業增長的約束作用,就我國的工業增長對資源環境的依賴程度進行了分析,有利於國家有針對性地制訂科學合理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政策措施。

  3、研究報告對中國工業化的資源技術路線進行了分析,對資源短缺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有利於進一步澄清資源環境約束的本質,以及關於資源環境與工業化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對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推進有著積極影響。

  4、最終成果的部分研究觀點,已經上報中央。課題組的部分成員在完成中央交辦的科學發展觀研究課題時也吸收了部分課題成果,課題的研究成果還對唐山進行科學發展示范區規劃提供一定的程度的支持。該成果還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與意大利環境領土部進一步合作開展中國管理與能源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奠定了基礎。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