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田雪原2011年05月09日15:2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由中國社科院田雪原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04&ZD031),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按計劃完成《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戰略報告》和《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以下簡稱《人口戰略》)專著最終成果。《報告》上報全國社科規劃辦,專著於2007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后,面對國際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國內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人口轉變實際,人口變動和發展趨勢怎樣,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和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關系十分密切。譬如,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還能持續多長時間,與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或“人口盈利”、“人口紅利”、“人口視窗”休戚相關﹔如何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與人口素質的提高緊密相聯﹔如何構建包括養老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與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趨勢密不可分﹔如何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則取決於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程度等。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立項的目的,在於通過規范化的人口學研究方法,給出21世紀主要是21世紀前半葉人口變動與發展的目標、圖象和路徑選擇﹔同時通過人口與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的交叉研究,對影響發展全局的重大相關問題和熱點問題做出闡發,提供具有實証研究價值的成果,服務於現代化建設。通過實踐—理論—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努力推進學術創新。

  二、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和對策建議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人口戰略》在分析國際信息化、經濟全球化,國內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人口轉變背景后,確立人口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和遵循可持續發展思路,成為主導全書的靈魂。結合人口變動與發展實際,將以科學發展為指導具體化為: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包括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應著眼於代際的可持續性,即把滿足當代人需要與滿足后代人的需要結合起來﹔發展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人力資本,21世紀人力資本比自然資本、產出(生產)資本、社會資本具有更高價值﹔推動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擺正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闡發了資源是發展的前提,包括科學發展在內的一切發展都可歸結為資源的物質變換﹔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隻有人類參與並且按照人的意志進行的物質變換,才稱得上發展和科學發展﹔環境是發展的終點,科學發展就是要創造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是推進器,科學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歸根結蒂要靠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驅動。人口發展戰略以人口自身的科學發展、人口與這四個方面的科學發展作支撐,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

  2.“三步走”人口發展戰略

  《人口戰略》提出並闡發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人口數量控制、素質提高、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歸結為“三步走”人口發展戰略。第一步以人口數量控制為主,兼顧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結構的調整,實現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著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這一步,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完成。第二步由以人口數量控制為主,轉變到數量控制與素質提高、結構調整並重,再轉變到以素質提高和結構調整為主。走好這一步,要在穩定低生育水平基礎上,通過對現行人口生育政策的相應調整實現人口零增長﹔同時人口健康、教育、文明素質有較大提高,人口年齡、性別、城鄉、地域分布等結構得到較為明顯和合理的調整。預測表明,2030年前后可完成這一步。第三步,達到人口零增長以后,過渡到以提高人口素質、調整人口結構為主,兼顧人口的數量變動。完成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轉變,實現全方位的適度人口。預計21世紀下半葉,有望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三步走”人口發展戰略的目標、圖象和路徑選擇,主要是:

  控制人口數量。在低、中、高三種人口預測中,選擇“軟著陸”中方案預測。全國人口可由2000年12.67億(未含台灣省,下同),增加到2010年的13.60億,2020年的14.44億,2030年達到峰值時的14.65億﹔其后2040年可下降到14.51億,2050年可下降到14.02億,2100年可下降到並基本穩定在10億左右。該方案總和生育率假設:城鎮由2000年的1.31提高到2015年的1.62,以后保持不變﹔農村基本保持2000年的2.06-2.08水平。綜合城鄉的總和生育率假設:2000-2005為1.75,2005-2010為1.80,2010-2020為1.83,2020-2050及以后為1.80。該“軟著陸”方案較好地吸納了“硬著陸”低方案預測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優點,同時避免了老齡化過於嚴重,年齡結構變動過於急速的缺點﹔吸納了“緩著陸”高方案預測老齡化可控制在較低水平,年齡結構變動比較合理的優點,同時避免了人口數量控制不力的缺點。較好的兼顧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揚長避短、現實可行的比較理想的方案。實現這一方案,提出“穩定低生育水平+適度調整”的生育政策“三點建議”:一是全國不分城鄉,雙方均為獨生子女者結婚一律允許生育兩個孩子,簡稱“雙獨生二”。二是農村一方為獨生子女者結婚現在即可允許生育兩個孩子,城鎮可從“十二五”開始實施,即“一獨生二”。三是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條件下,農村可不分性別普遍生育兩個孩子,現在即可實施,即“限三生二”﹔城市暫不實施,待人口零增長態勢已成定局后實施。經過測算,如果這三條建議如期付諸實現,並不會造成生育率較大幅度的反彈,也不會突破“軟著陸”中方案控制目標。

  提高人口素質。實現由人口和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根本在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戰略》作出身體素質是基礎、教育素質是關鍵、文明素質是保証的論斷。借鑒國際經驗,后進國人均GDP達到先進國40%時,人均所受教育年限應達到先進國的70%左右﹔后進國人均GDP相當於先進國80%時,人均受教育年限應與先進國持平。由此提出后進國追趕先進國要從教育追趕做起,堅持教育優先原則,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投入盡早達到佔GDP4%。聯系我國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已經過去一代人,要特別注重獨生子女教育,吸取德國等開展德育的成功經驗,將國家核心價值觀編入中小學教科書,提高人口文明素質從娃娃教育抓起。

  調整人口結構。一是調整勞動年齡人口結構與“人口盈利”的關系。“軟著陸”中方案預測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可由2000年的8.67億,增加到2017年峰值時的10.00億﹔2030年減至9.89億,2050年減至8.62億。勞動年齡佔總人口比例,可由2000年的68.70%,上升到2009年峰值時的72.30%﹔2030年下降到67.36%,2050年下降到61.29%。如以0-14歲+65歲以上與15-64歲人口之比,即從屬年齡比或社會撫養比在0.5以下作為人口年齡結構變動“黃金時代”或“人口盈利”、“人口紅利”、“人口視窗”的標志,則經歷1990-2030長達40年左右的黃金時代,足以再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20年。可見在經濟技術不斷進步條件下,21世紀上半葉總體上不會發生勞動力供給不足,可能發生的是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短缺,以及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高齡化和活力減退問題。然而“軟著陸”中方案預測自身,即已具備一定的調整勞動年齡人口供給的彈性和活力。

  二是調整老齡化與“人口虧損”。

  2030年“人口盈利”期過后,將步入老齡化加速推進和從屬比持續上升的“人口虧損”期。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速度比較快、達到的水平比較高和累進增長的特點。《人口戰略》提出以2050年發達國家老齡化率可能達到26%為最高“警戒線”,任何時候中國都不應超過這一“警戒線”﹔從實際出發,提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全方位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應對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等應對“人口虧損”的“止損”性建議。

  三是調整出生性別比與性別結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性別比持續攀升,當前已經到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人口戰略》認為,以往的治理收效不大主要是“對症下藥”不夠。當前一孩出生性別比略高於正常水平,二孩出生性別比則上升到150、三孩上升到160左右,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別比“異峰突起”是症結所在。建議除了在經濟、政治上要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觀念上要破除重男輕女的傳統外,必須改變“生男即止,獨女戶生二孩”的生育政策,使生育政策同性別脫勾,消除生育政策因素的不利影響。

  四是調整城鄉結構與人口城市化。目前中國人口城市化處於S曲線中部,可望在“快車道”上繼續行駛較長時間,預測2020年城市化率可接近60%,此后城市化速度將呈減慢趨勢。《人口戰略》在強調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步伐的同時,提出防止墮入城市化“拉美陷阱”,解決好變農民為市民,堅持走統籌城鄉發展路子的建議。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人口戰略》構建了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框架體系,結合當前熱點問題作出有創新性的闡釋。在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論証了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中所謂“劉易斯轉折點”的實質,乃是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是由我國勞動力供給從無限轉變到有限規律的反映﹔在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闡釋中,借鑒國際經驗和實証回歸分析,揭示了經濟起飛的人口素質“門檻”,臨界值為居民平均所受教育年限8年﹔提出和闡釋了人口壓力指數,列出西部、中部、東部人口壓力指數逐級減少現狀,指出單純以人口密度看待人口地區分布的不科學性和不合理性。

  在人口與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方面,突出勞動就業保障、養老保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等與人口變動關系密切的問題,提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補償機制,人口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應從“反貧困”為主轉變到提高生活質量上來,以更好地體現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宗旨。

  在人口與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著重指出我國作為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國家,人口增長對資源消耗的“加權效應”格外引人矚目,必須在節約、開發和提高資源利用率中突出節約資源,將節約資源和建立節約型社會列為基本國策。《人口戰略》強調運用市場的力量加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力度,扶持和發展循環型經濟,走資源節約型發展路子。

  在人口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側重隨著21世紀人口變動、經濟發展對環境壓力的增大,在人口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把握包括環境意識在內的人口素質的提高,把握人口遷移和城市化推進的節奏,營造有利於生態保護的人口環境﹔在環境保護方面,強調運用行政、法律等手段與市場手段相結合,加大市場手段調節的份量,解決環保外部效應內在化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問題。建立污染消費的補償機制,解決環保設施運營成本偏高、閑置不用問題。

  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社會影響和效益

  《人口戰略》通過規范化的人口學和人口與社會經濟等的交叉方法研究,對“五普”人口數據資料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正,並且加進許多人口預測不曾用過的城市化發展因素進行預測,提高了人口預測的准確性、可靠性和實際應用價值﹔將人口轉變理論運用到中國實際,提出和闡發了“三步走”人口發展戰略,描繪出21世紀中國人口變動和發展的目標、圖像和路徑選擇,相應的政策建議,體現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和發展理論的特點﹔立足人口學視野,分別闡釋了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關系,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意義﹔研究國際特別是日、韓等國“經濟起飛”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闡發了勞動年齡人口所佔比例上升、老少被撫養人口所佔比例下降,即從屬年齡比或社會撫養比下降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人口盈利”、“人口紅利”、“人口虧損”)的具體變動,給出1990—2030從屬年齡比始終處於0.5以下的“黃金時代”時間表,為中國經濟可再高增長20年、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來自人口方面的支持﹔面對“未富先老”基本國情,提出和論証了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應超過發達國家65歲以上比例26%“警戒線”,為人口發展戰略既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增長,又使人口老齡化不至過於嚴重提供科學依據﹔從實際出發闡釋人口數量變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指出所謂“劉易斯拐點”的實質是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提出人口壓力指數,揭示了西部人口向東部遷移和流動的人口經濟學規律﹔聯系實際論証了人口增長對資源消耗的“加權效應”,環境壓力指數隨著人口增長而加大的必然性,為相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此外,通過強化核心價值觀、道德規范、法制意識提升人口文明素質,加快人口城市化進程但要警惕“拉美陷阱”,遏制出生性別比升高要揚棄分性別的生育政策等的闡述和對策建議頗具新義,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性強、可行性強的特點。

  《人口戰略》作為課題最終研究成果發表后,中國社科院《要報》、《領導參閱》等內部刊物曾邀撰文,作為實証研究成果上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人口報》、《群言》雜志、《宏觀經濟研究》雜志等邀撰專稿,人民網、新華社、國務院新聞辦等作了專題訪談,課題主持人在《北京論壇》、《上海論壇》、《嶺南大講壇》、吉林、黑龍江、浙江、山西、河南、甘肅等省市和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大、西南大學等高校作人口發展戰略學術報告,在國內及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際學術會議作主題發言,受到普遍重視和好評。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