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關於‘三農’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最終成果簡介

鄭有貴2011年05月09日15:33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鄭有貴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關於"三農"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批准號03ADJ001),最終成果為專著《目標與路徑--中國共產黨"三農"理論與實踐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種重點圖書"之一,2010年獲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
  一、"三農"政策演變影響因素與研究主線
  面對中國"三農"政策60年復雜的演變,如何抽象概括、梳理影響"三農"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及其邏輯關系,是本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本書提出兩個假設:一是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階段,國家工業化是工農、城鄉政策及制度安排的主導因素,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及資源在工農城鄉間的配置取向、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或市場經濟體制)決定了60年間"三農"政策取向及政策工具的選擇。二是在工農、城鄉政策及制度安排上,工業化初期以農業養育工業為取向安排具體政策及制度﹔進入工業化中期后以工業反哺農業為取向安排具體政策及制度。
  "三農"政策演變影響因素及其邏輯關系如圖所示。
  


  圖1反映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踐探索,主要是圍繞"三農"政策目標與路徑選擇展開的,或者說"三農"政策目標及其實現路徑的演變可以很好地體現中國共產黨在"三農"理論與實踐上的探索。本書以"三農"政策目標及其實現路徑為主線,展開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意識形態與理論認識、資源在工農城鄉間配置取向、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政策目標、政策目標實現路徑與政策工具、政策績效(工農城鄉發展及結構)、工農城鄉發展互動、農民發明創造、政策調整與完善等關系的研究,嘗試從新的視角對中國共產黨"三農"理論與實踐進行梳理和系統研究。
  本書的框架和邏輯是,再現新中國60年間中國共產黨解決"三農"問題的理論與實踐進程,但又不局限於事實的羅列,而是以中國共產黨對"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的選擇為研究主線,並以歷史觀和國際視野對其進行分析和討論,力求全面系統而又深入地解"三農"政策之演變、析"三農"理論之創新、探"三農"發展之路徑、究"三農"決策之動因,在此基礎上揭"三農"趨勢之指向、獻"三農"對策之管見,並從中得到重要啟示、提出富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結論。
  二、主要內容
  全書分為緒論、歷程研究篇和綜合研究篇三部分。
  緒論回答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60年間中國共產黨面臨什麼樣的"三農"問題﹔二是發展經濟學針對發展中國家普遍遇到的問題提出了什麼樣的理論模式和政策主張﹔三是60年間影響中國"三農"政策演變的主導因素以及相互間邏輯關系是什麼,基於這些影響因素如何展開對中國共產黨"三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四是60年間"三農"政策經歷了幾次重大選擇以及政策轉折或突破是什麼。最后,概要介紹各章討論的重要問題及形成的結論。
  歷程研究篇共四章。每個發展階段為一章。第一章"農業社會的'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選擇",就新中國成立起至國家工業化戰略實施前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探索進行回顧和討論。第二章"國家工業化戰略下'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選擇",就國家工業化戰略實施起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探索進行回顧和討論。第三章"向工業化中期邁進時期'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選擇",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起至十六大前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探索進行回顧和討論。第四章"進入工業化中期'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選擇",就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探索進行回顧和討論。每個階段都按照較一致的框架,即以"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選擇為主線,展開對中國共產黨解決"三農"問題之路的回顧和討論,既突出主線,又避免了對史實取舍和研究的隨意性。
  綜合研究篇共四章。第五章"'三農'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對影響60年間中國"三農"基本政策及制度選擇的重大理論進行了回顧和辨析。第六章"'三農'重大決策",第一次對新中國成立以來11次中共中央全會通過的關於"三農"問題的專項決議、改革以來11年中共中央發出以"三農"為主題的在當年排序為一號的文件的背景、政策形成過程和重大調整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第七章"'三農'基本政策的演變及其動因",對所有制、經營制度、分配制度、工農業發展關系等"三農"基本政策的演變進行了系統梳理,從改革前后兩個時期"三農"政策制定影響因素的比較、"三農"政策制定中的經濟動因與意識形態動因、"三農"政策在國家工業化戰略及整個經濟社會政策中的定位、工農業發展關系演變反映出的一般規律等方面探討了"三農"政策演變的動因。第八章"現代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鄉一體化的前瞻",基於歷史觀、國際視野及個案調研,就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若干問題進行了討論。
  三、價值
  學術價值。第一,構建起以"三農"政策目標及其實現路徑為主線的新的研究框架。這與以往一般以大的生產關系變動為依據而劃分為土地改革時期、農業生產合作化時期、農村人民公社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研究框架相比,可以避免就事論事的局限,而是從更廣闊的經濟社會演進時空的維度,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三農"理論與實踐進行全面、系統而又深入的分析,對"三農"政策演變的深層次動因有了新的認識。第二,以"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為主線和研究視角,展開了"三農"政策目標與實現路徑方面的實証分析和理論探討,並由此而形成了一些新的結論,為剛啟動的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厚重的歷史依據、理論支撐。第三,綜合運用多學科的原理與方法,特別是在大量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若干重大問題進行了不同視角的討論,或對一些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新的論証,或形成了一些新的結論,或獲得一些新的發現,或澄清了一些認識誤區,即在這一領域的一些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將對推動這一領域更深入的討論發揮積極的作用。
  應用價值。本書不僅對60年間中國共產黨"三農"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回顧和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結論,還基於歷史觀和國際視野,並以筆者實地個案調研為例,就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前瞻性討論,並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和體制保障措施方面的建議,具有決策參考意義和應用價值。一些階段性成果,有的被吸收到有關文件和法律中,有的在重要刊物和報紙上發表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