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中國范式”

彭兆榮2012年06月06日09:10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總結、建構和宣傳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尤顯迫切。圖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京劇。資料圖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國際經驗
  當今,“遺產事業”已成為重大的國際政治和社會現象之一。縱觀全球“遺產事業”的現狀,世界主要的遺產大國已在遺產理論和實踐方面走到前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根據是這些國家已建立了成熟的、特色鮮明的遺產體系。遺產體系在樹立國家形象、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全球介紹和推廣獨特的文化價值觀、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是必要條件和必備基礎,並藉此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些國家在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方面的經驗主要有:一是將遺產作為國家戰略的宣傳和展示。法國在這方面堪為典范,作為世界現代遺產體系的先驅,法國為現代文化遺產奠定了基型,包括在設立遺產日、遺產立法、遴選遺產名錄、學者在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紐帶作用等方面都是先行者。二是理論與實踐並重。在美國,學者的理論研究成為政府確立遺產體系的導向和依據。美國自然遺產體系中的“國家公園”模式就是這方面的樣板。比如1963年一個由頂級科學家組成的國家公園咨詢團基於調研發表了《裡奧波德報告》,為黃石國家公園提供了新的管理哲學,它建議應該在生態系統中“維持生物關系”,這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行“國家公園”的理由。三是將傳統作為理論體系的根本生長點。日本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新政府就著手對日本的文化財產進行調查研究,將這些遺存寶物視為新的國家認同的基本內容和象征,由此展開了文化遺產保護的事業。20世紀末,日本提出“文化立國”戰略,並通過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輸送遺產保護方面的東方智慧來獲取強勢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
  任何國家在制定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戰略時都必須以獨特的遺產體系作為依據。文化遺產體系是指遺產作為“自在物”(指遺產的客觀性)、“人為物”(指遺產的主觀性)所形成的“社會共建體”(指社會構造),它具有獨立、獨創和獨特的價值體系。一個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遺產的概念系統,即具有獨特的概念系統﹔二是遺產的分類系統,即以傳統的認知經驗為依據的分類模式﹔三是遺產的命名系統,即以自己的方式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命名﹔四是遺產的知識系統,概念、分類、命名的獨特性,來自於知識體系的獨特性﹔五是遺產的實踐系統,世界上大多數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來自於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廣大人民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是實踐的產物,也稱為“活態文化”﹔六是遺產的保護系統,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不是特殊歷史語境下特殊保護和傳承的產物。
  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中國范式”
  一個國家獨立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對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和國家軟實力展示等方面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國具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總結、建構和宣傳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尤顯迫切。
  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在國際國內積極推行遺產事業,並取得巨大成績,但總體上仍與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當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就中國遺產事業的現狀而言,一方面,遺產名錄都是“項目性申報”的成果,遮蔽甚至割裂了中國既有的、獨有的遺產存續。另一方面,遺產事業和管理的系統性、明晰性和便利性都存在明顯問題,缺乏系統管理遺產的專門機構。遺產學術研究大多偏向於應用性,著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開發的研究,理論性研究則大部分側重於公約文本解讀、概念譜系梳理和理論反思,而立足本土,進行系統深入的中國遺產理論體系建構的研究非常不足。
  這種狀況導致了中國遺產事業發展面臨瓶頸,而打破瓶頸的途徑就是要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譜系進行梳理,進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建構遺產體系的“中國范式”。這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為保護人類文化、文明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獨特的中華文明“文化基因”。二是作為延續至今從未斷裂的古老文明,其選擇、保存、認同和承襲其文化基因的“遺存之道”,可為人類文化的存續和發展提供獨特、有效的中國智慧、中國知識、中國經驗、中國技術。三是作為一套知識和話語體系,“中國范式”必須走出一條具有國際示范效應的新道路。
  構建“中國范式”遺產體系可從三個層面進行探索:一是理論層面,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從譯介、移植、反思轉向實質性的理論建設。二是學科層面,基於本土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探索,提供全新的學科建設、發展思路和框架。三是實踐層面,將社會需求、政府決策、民眾實踐與理論研究整合為一體,將遺產事業與遺產知識體系合二為一。
  需要強調的是,從世界上遺產體系大國的情況來看,為了推行“文化遺產戰略”,建立遺產學的學科體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首席專家、廈門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