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碩果累累

2012年06月01日10:06來源:光明日報

資料照片

  又是一年萬木蔥蘢、生機盎然。

  8年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時代條件,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高度,作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大決策。

  8年來,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在理論界專家學者的辛勤努力下,工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和基本觀點研究、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研究、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凝聚哲學社會科學界力量、推動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踐証明,這是一項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礎工程。

  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研究,推動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是我們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說新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一條基本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著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全面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深入研究闡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學理化、系統化、普及化。

  工程把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重中之重,組織課題組從不同學科角度加強對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概括和提煉,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工程組織編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讀本》、《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編寫《論黨的群眾工作》、《論文化建設》,為干部群眾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提供了重要輔助材料。工程還組織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系列研討會,推出了一大批理論研究成果。八年來,工程組織召開各類專題研討會100多次,在中央主要報刊發表理論文章4000多篇。這些工作,增強了干部群眾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堅定性,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虞雲耀認為,通過實施工程,把我們的經驗進一步轉化為系統的認識,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體現到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和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中,形成富有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

  推進經典著作編譯和基本觀點研究,為准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提供重要依據

  在工程專家陳先達教授的書架上,擺放著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他告訴記者,盡管經典作家的許多著作都研讀過,有的還不止一遍,但工程推出的這兩部文集,因譯文准確、方便閱讀,成為使用率最高的“手邊書”。兩部文集是工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方面取得的標志性成果,為人們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權威文本。

  編譯一部高水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文本,不是簡單地把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相關著作匯集在一起,或者在已有文本基礎上略作增刪的技術性工作,而是一項艱苦復雜的創造性勞動。參與編譯工作的許多工程專家既是優秀的翻譯家又是出色的理論家,他們扎實的外語功底和深厚的理論修養為編譯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央編譯局原局長韋建樺說:“編譯經典著作是一項嚴肅的科學工作。譯文修訂不是簡單的文字對號,我們反復推敲,參考不同文字的譯文,通過集體討論,在弄清原意后再作修訂。有些重大修改經過認真研究才確定修改方案。”

  2009年12月,經過5個寒暑的艱苦努力,總字數近800萬字的兩部文集問世。這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一件大事。理論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兩部文集編選精當、譯文准確,體例新穎、注解翔實,同以前出版的馬列著作相比,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代表了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的最高水平”。

  2011年,工程又以兩部文集為基礎,推出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和《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學習導讀》。《選編》堅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完整准確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對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學習導讀》緊緊圍繞《選編》所選篇目,以准確的觀點、透徹的說理、通俗的闡釋,深刻闡述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選編》和《學習導讀》為黨員干部學習經典提供了重要輔助材料。

  為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研究,工程集中了200多位專家,設立了18個子課題進行分類研究,對經典作家的一系列重要觀點進行追根溯源的梳理和研究,對國內外理論界各種觀點進行分析鑒別,推出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報告,並運用和體現到工程的學科建設和教材建設中。

  工程咨詢委員會認為,經典著作編譯和基本觀點研究有助於幫助人們做到“四個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使干部群眾能夠准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好地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工程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經典著作編譯同基本觀點研究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原始文本編譯和基本觀點研究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格局。

  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和引導,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八年來,工程堅持以研究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黨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問題進行多角度、跨學科研究,取得一批有理論深度和實際價值的成果,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不斷加大對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力度,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民族宗教問題等,組織理論工作者聯合攻關,取得了重要成果。

  工程還組織專家對各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進行調研,從理論上先后總結了天津、江蘇昆山、浙江義烏、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改革等錯誤思潮,工程組織發表《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正確認識民主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什麼是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國際金融危機》等重點理論文章,幫助干部群眾辨明理論是非、澄清模糊認識。

  通過通俗理論讀物深入淺出地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回答干部群眾關心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這是近年來工程推動理論大眾化的一個成功探索。《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通俗讀物,直面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已成為通俗理論讀物的精彩“連續劇”,連續三屆名列“全國優秀通俗理論讀物”榜首,去年發行量超過400萬冊。《六個“為什麼”——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等,很好地發揮了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作用。

  構筑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夯實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基礎

  最近,記者在中國人民大學旁聽了一堂哲學專業本科生的“哲學原理”課。老師講得帶勁,學生聽得認真——這是記者的突出印象。主講教師羅騫告訴記者,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從2010年秋季學期開始使用,給比較沉悶的哲學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既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說服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本教材帶活了一門課,這是許多高校教師在使用工程教材后的共同感受。

  教材編寫一頭連著理論研究,一頭連著教學實踐。教材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也是工程成果轉化應用的關鍵環節。工程咨詢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科揚認為:“教材的主要對象是當代大學生,因此不僅要提供學科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他們的思想,以造就和培育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目前,工程第一批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科學社會主義概論》、《政治學概論》、《法理學》、《社會學概論》、《新聞學概論》、《文學理論》、《史學概論》以及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二批重點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世界經濟概論》、《西方經濟學》、《憲法學》、《西方哲學史》、《軍隊政治工作學》、《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第三批重點教材《中國政治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資本論〉導讀》、《倫理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歷史理論經典著作導讀》、《中國哲學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國近代史》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均已出版並投入使用。一個全面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反映各學科領域最新進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初步形成。

  經過幾年的實踐,工程逐步形成了科學的教材編寫機制、嚴格的審議審看機制、規范的編輯出版機制。教材編寫課題組、高校一線教師、各主管單位、工程咨詢委員會、工程辦公室,各個環節分工明確、密切協作,每部教材都堅持對中央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原則,反復修改、千錘百煉,從教材提綱的征求意見和修改審定,到教材初稿的撰寫和統稿修改,再到教材編校審核和正式出版,嚴格按程序運行,從而確保了教材編寫的進度和質量。

  在加強教材體系建設的同時,學科體系建設也取得重要突破。馬克思主義理論被設為一級學科,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等6個二級學科。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一級學科博士點37個、碩士點13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近600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二級學科為骨干,以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為支撐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已經形成,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學科支撐。在工程的推動下,中央黨校成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許多高校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學科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馬克思主義學科一度弱化的傾向得到根本扭轉,為馬克思主義的教學和研究不斷深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教育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最近,來自全國高校的100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南昌航空大學就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經驗進行研討交流。“學生願意聽了,老師喜歡教了”,這是思政課教師的普遍看法。大家反映,高校思政課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來,從教材到教學方式方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2004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明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加強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及改進宏觀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力爭在幾年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明顯改善。2005年1月,思政課由原來的7門必修課調整為4門。2006年9月起,4本新教材陸續出版並在全國大學生中使用。2010年,中央批准了碩士、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方案,調整后的5門新課程教學大綱有的已於今年春季學期使用,有的即將在今年秋季學期投入使用。

  高校思政課教師普遍認為,新教材體現出鮮明特點,知識含量豐富、體例結構合理、語言表述准確,無論是感染力還是說服力都明顯增強了。長期從事思政課教學工作的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李培超深有感觸:“新教材的使用,加上思政教育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二級學科,結束了思政課教師的‘漂泊’狀態,使他們有了‘家’的感覺。”目前,高校思政課一度弱化的狀況得到根本扭轉,任課教師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從事思政課教學30多年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錫喜說,中央的重視和工程採取的有力措施,進一步堅定了他“以此為業、以此為生、以此為榮”的人生信念。

  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工程組織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培訓,並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評選4門課的“精彩一課”教學示范片,最大限度地把教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從2007年起,中宣部、教育部連續舉辦32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培訓3000多人。今年2月至6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組織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5門課程任課教師全員示范培訓,培訓近千人。工程還編寫印發了大量相關教學參考資料,提供了一大批有參考價值的權威書籍和影像資料,幫助廣大教師開闊視野和眼界。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告訴記者,經過各方面多年努力,高校思政課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滿意度明顯提高,任課教師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加大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力度,為推動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政治局進行了77次集體學習,工程專家先后有26人次擔任講解。目前,工程專家任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有40多位,任地方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就更多了。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過八年來的積極探索,工程堅持在出成果的同時出人才,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學貫中西、勇於創新、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已經成為培養理論骨干和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

  胡錦濤同志強調:“搞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是要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目前,工程已組建160多個課題組,直接參與工程的專家學者3000多人,間接參與的有數萬人,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重要領域。工程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和培養模式,很多學者在這裡鍛煉成長、增長才干、貢獻智慧。

  依托課題是工程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工程始終把培養理論人才特別是中青年理論人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把課題立項與凝聚人才結合起來,把學科建設與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在課題組組成上,打破部門和單位界限,來自高校、黨校、社科院、軍事院校和政府實際部門的理論工作者合力攻關;打破年齡界限,老中青相結合,資深專家對中青年骨干傳幫帶。工程特別注重對中青年理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在政治上嚴要求,在學術上高標准,在工作上壓擔子,努力使他們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干力量。

  本報記者 李亞彬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