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料入手深化延安文藝研究
劉增杰2012年05月31日09:2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延安文藝(包括整個解放區文藝)是一個深刻的歷史存在。延安文藝上承五四文學與左翼文藝,下又直接推動、制約著當代文藝的發展。沒有對延安文藝的整體審視與研究,20世紀文學史的描述就會模糊不清。
堅實的史料是一切歷史研究的基礎。延安文藝史料在戰爭年代大量散佚,“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當前,深化延安文藝研究,仍然應從發掘、整理史料入手,從而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根據。以下四個方面史料的爬梳、整理都是迫切的。
第一,繼續對原生態的延安文藝史料進行發掘與整理。以延安報刊史料為例,筆者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學運動資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時,接觸到的解放區報紙約200種,初步梳理的文藝刊物、文化刊物、報紙文藝副刊、文化副刊近90種。這些刊物和副刊,發表有大量文學作品和研究文字,收藏有各類文學信息,內容豐富。但是,至今還未出版延安文藝、文化期刊全目,延安報紙文藝副刊、文化副刊全目,以及一些優秀作品的全目。
第二,加強對延安文藝研究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70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許多研究者一直在默默地進行著耕耘,雖然研究的學術質量參差不齊、影響大小不一,但這些研究仍然是延安文藝研究重要的積累。僅出版的較有影響的史料就多達百種,如《蘇區文藝運動資料》、《晉察冀文學史料》、《冀魯豫文學史料》、《福建革命根據地文學史料》、《湖南革命根據地文學史料》、《山西革命根據地文藝資料》、《延安文藝紀盛》等。大型史料與作品選集出版有《中國解放區文藝大詞典》、《延安文藝叢書》、《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等。另出版有《丁玲研究資料》等一批解放區作家的專題研究資料。在史料發掘的基礎上,一批研究專著也陸續面世,如《延安文藝概論》、《中國解放區文學史》、《江西蘇區文學史》、《山西抗戰文學史》、《晉察冀文藝史》、《中國革命軍事文學史略》等。
這些史料的編選對於研究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校勘不精。二是缺乏嚴謹的學風。作者時常先入為主地對某個材料進行價值判斷,以此來決定史料的取舍,存在著任意刪改原始史料的現象。三是觀念滯后。這樣,無疑會對研究質量的提升造成影響。
延安文藝史料研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來自新一代研究者。他們的研究特色鮮明:一是向實証研究回歸。王培元的《延安魯藝風雲錄》、吳敏的《延安文人研究》、李軍的《解放日報·文藝》,研究成果十分豐碩,相關研究呈現出一種張力,延伸了讀者的想象視野。二是自覺地進行艱苦的人格磨礪,使研究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的真實。朱鴻召、袁盛勇、田剛、江震龍等有著獻身學術的執著,不懈地追求研究真正的自覺。
第三,對健在的延安文藝當事人口述史料的搶救。在這方面,目前已出版一些較好的成果,研究者以平實嚴謹的學風走向當事人,對許多重要的文學史實、文學事件進行了整理,認真傾聽、耐心記錄了當事人的敘述,史料翔實珍貴。實錄是口述歷史的靈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當事人的記憶模糊,或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個別回憶錄甚至變成了對歷史的重構。使用史料時應該進行必要的辨析。
第四,還應該開展對專題性學術史料的發掘與整理。目前,一些專題性史料的研究幾乎仍處於空白狀態。如現代文學語言變革研究就是一個研究薄弱的領域。從19世紀后期文言文的沉落、五四白話文的興起,到左翼知識分子大眾語的提倡,再到他們進入延安后和工農兵結合,創造接近口語的成熟的現代文學語言,這一變革史就需要及時作出理論闡釋。又如在特殊語境下延安文學作品的修改問題,同樣應該提到研究日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公開發表后的幾次修改,事實上包含著重大的理論指向,值得人們深思領會。再如解放區各種作品對工農兵文學的豐富,也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
概而言之,對於任何研究者來說,沒有對史料扎實的把握,在學術上就不會有質疑的勇氣和發問的能力,就無法從史料中過濾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發出獨特的學術之聲。延安文藝史料的進一步發掘與整理,必將增強研究的學術性與客觀性,把研究質量整體向前推進一步。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文學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