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貴山:建設文化強國的寶貴思想資源
2012年05月30日08:4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發表至今已70周年。《講話》本身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延安時期的文藝經驗和文藝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的、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化的結晶。《講話》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對建設文化強國來說具有富於啟發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以中國化和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培育和實踐具有變革意識的先進的文化思想,對建設文化強國來說非常重要。中國化和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之所以寶貴,是在於其能通過實踐達到預期目的、取得事業的成功。因而,這種文化是有力量的。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則有所不及。19世紀末期以來,以非理性主義為核心的新人本主義和以現代派文藝為標志的西方現當代文化、文論及作品,幾乎都缺乏對改造環境和變革世界的干預意識與實踐精神。是否擁有實踐理性是衡量一切文化是否具備改變外部世界的力量和功能的根本標志。就西方現當代的文化理論或文藝理論而言,除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理論從文化視閾上較切近現實外,其他的學說多半都探討或停留在幻想、語言、輿論、心理生理、道德倫理和精神意識層面,諸如“審美烏托邦”、“審美救贖”、“新感性革命”、“詩意地棲居”等。這些具有浪漫情懷、富於幻想的理論,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發出精神呼吁、調動大眾輿論、組織社會心理和影響意識形態的作用,但由於缺乏實踐理性,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實的社會壞境、體制制度和人的生存狀態,因而是沒有力量或缺乏力量的。
《講話》主張“用辯証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去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觀察文學藝術”。這種科學的、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是為了說明世界,而且是為了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國情和實踐相結合,立即使中國人民的精神從被動轉為主動。《講話》充滿著實踐理性,具有強烈的干預現實和改變世界的變革精神。
《講話》這般表述文化和文藝的功能:文藝創作通過把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境”,“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馬克思、恩格斯曾把能否改變舊環境視為區分新人和舊人的試金石。《講話》提倡表現“新的人物,新的世界”,這可視為一個獨創性的發現。有弱而新的文化,也有強而新的文化,或強或弱,但都必須是新的文化。一般地說,處於歷史上升時期的“新的人物”,往往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歷史的大趨勢和人心所向。“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包括新的歷史結構和新的社會環境,都能展示出新質態的先進思想和先進文化,都是核心思想體系和核心價值體系的載體,可以表現出強大的文化力量。
近幾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實踐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已在塑造與構建新歷史條件下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文藝通過表現“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展示先進文化的實踐理性和批判精神,以先進文化的強勢和力度,弘揚文藝的歷史精神和人文精神,調動和激發人民群眾作為創造歷史的動力的主體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表現出實現人的解放,促進社會變革和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力量。
《講話》對創建文化強國的文化結構富有積極作用。《講話》啟發我們應當建設一個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相互融合、協調統一、合理互動的有機結構。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培育文化強人﹔隻有造就文化強人,才能達到創構文化強國之目的﹔文化立國必須注重文化立人,隻有強調文化立人,才能實現文化立國之宏圖。文化強國應當處理好文化的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既強調精英文化,又注重大眾文化,既倡導“陽春白雪”,又特別扶持“下裡巴人”,這好比駕馭文化列車,既要有車頭,又要有車身,引領人民大眾向實現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飛馳。
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培養和造就德藝雙馨的陣容強大的文藝大軍。隻有培育與造就一支用科學的和先進的文化思想武裝起來的浩浩蕩蕩的文化大軍,才能把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落到實處。這支文化隊伍,應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樹立先進的正確的思想指導,強化和優化自身的使命意識,自覺地以“為人民服務”為神聖天職,擁有健全高尚的思想文化素質和倫理道德情操,不斷增強文化的吸納能力、傳承意識和原創精神,帶領人民大眾向實現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挺進。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