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為有源頭活水來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使用體會

沈伯平2012年05月10日08:2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途徑,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承擔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重要功能。從這一意義上說,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體系建設范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使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過程中,老師、學生紛紛反映,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比較充分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經驗,以及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進展,在內容和體例上有較大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秀教材。這徹底改變了以往教材若干年固定不變、內容陳舊過時的弊端,為教師授課提供了權威依據。作為一名從事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的教師,我認為該教材體現了以下鮮明特點:

  第一,教材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共十五章內容,其中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和第二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屬於總論部分,對全書具有統領作用﹔第三章和第四章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第五章以后則重點論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可謂氣勢恢弘、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組成員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精准的宏觀把握能力。

  第二,教材內容的鮮活性和開放性。該教材每年至少修訂一次,將上一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會、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的內容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最新講話精神體現在新修訂的教材中。緊扣時代脈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鮮活實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進程。這樣一種開放性的教材編排體系,便於教師將即時發生的社會現實問題與教材很好地結合起來,免於空洞說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實、真正感受到課程的時代感和鮮活性。正如一位2008級法學院學生給我的郵件中寫道:跟您上了一學期課,感觸良多,這門課讓我可以客觀地看待一些事情,而不是一味抱怨了。

  第三,教材語言表達的通俗性和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歷史、外交、統一戰線、祖國統一等內容,盡管內容廣泛,但在講解每個理論之前,教材都以一定篇幅闡述該理論或政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這樣的邏輯安排體系,主要目的在於說明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對該理論或政策的認識是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其中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這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大理論成果之間的一脈相承,也體現了嚴謹學術研究的科學精神。同學們普遍感到教材內容與自己的距離拉近了,而教材和風細雨、通俗易懂的語言,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達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

  第四,對待現實問題的客觀性和辯証性,能正確處理“應然”和“實然”的關系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解決的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然”的問題,而對當代大學生最具現實意義的是“實然”的問題。大學生並非成長於封閉的“象牙塔”中,社會轉型期的各種負面現象必然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大學校園。因而,對於一些當代大學生普遍關注的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反腐倡廉等現實敏感問題,教材選擇的是回答,而不是回避。教材對重大現實與理論問題保持了應有的客觀性和辯証性,不僅講清楚了“是什麼”,而且還回答了“為什麼”和“怎麼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自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進以來,南京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尊重教材基本內容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四個結合”:即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書和育人相結合、教學和科研相結合、老師教學和學生互動相結合,形成了南京大學思政課獨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我校多名思政課教師曾獲“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江蘇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個人”、南京大學“我最喜愛的老師”等榮譽稱號,95%以上的南京大學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與教學效果表示滿意。

  長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使我們堅信:有一本高質量的教材,就能進一步改善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水平,也一定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作者為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