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十大特征
黃泰岩 張培麗2012年04月27日09:34來源:光明日報

筆者通過在CSSCI來源期刊經濟學類排名進入前20名的雜志,以及有經濟學欄目的馬克思主義類、管理學類、社會科學總論類和高校綜合性社科學報類排名第一的雜志中選擇了17本雜志作為統計樣本期刊,對2011年在這些樣本期刊上發表的全部學術論文(不包括書評和會議報道等)共2014篇按專題進行分類統計,得出了2011年中國經濟研究的前十大熱點問題,依次為:經濟增長與發展﹔資本市場、“三農”、收入分配與收入差距、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自主創新、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貨幣政策、低碳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此外,排在第11-20位的熱點問題依次是:公共經濟、就業、企業成長、資源經濟、房地產、消費、民營經濟與家族企業、金融秩序與金融安全、財政體制、公司治理。
對照筆者2003-2010年以相同統計方法做出的熱點排名,2011年中國經濟學研究表現出十大特征。
熱點趨於穩定 研究具有連續性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經濟增長與發展、資本市場和“三農”問題,這排位前三的熱點問題與2010年相比沒有發生位次變化,延續了2009年以來的穩定特征,顯示了經濟學界對這三大問題的持續追蹤研究。其二,前十大熱點與2010年完全一致,沒有新熱點闖入前十名,只是個別熱點的排位次序發生了變化。這既打破了以往各年前十大熱點替換率為20%-30%的變動規律,也終止了以往每年都有一個新熱點闖入前十名,成為當年的年度符號的變動特征。其三,排名第11-20位的熱點替換率僅為30%,遠低於2010年的50%,更低於以往的各年份(2008年為70%、2009年為60%),改變了以往較高替換率的變動特征。
但在對以上熱點問題的持續研究中,也表現出了令人擔憂的重復研究現象,甚至有的還回到了前幾年的研究水平。有的文獻在研究結論和觀點沒有深入的情況下,僅注重表達形式的改變,使研究的創新性大打折扣。筆者認為,經濟研究者應加大對理論綜述的要求。
文獻緊扣熱點 集中度維持高位 從統計樣本期刊發表的全部文獻來看,雖然經濟學界關注到的熱點問題多達60多個,但大多數文獻仍集中在排位靠前的熱點問題上。集中在前三個熱點上的文獻數量在總文獻中所佔的比重高達22.93%﹔集中在前十個熱點上的文獻數量在總文獻中所佔的比重高達52.58%﹔集中在前20個熱點上的文獻數量在總文獻中所佔的比重高達72.49%。這一方面有助於大家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對熱點問題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及商榷,形成百家爭鳴的理論繁榮格局,為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提供及時的理論解釋和指導﹔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學界研究的趨同性和重復性,缺乏研究的個性和獨立性,從長期來看可能不利於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同時,這也使中青年學者在權威期刊發表論文變得相對困難,不利於中青年學者的成長。
研究主題明確 聚焦經濟轉型 201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我國開啟了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歷史新征程,進入了體制轉型疊加經濟轉型的“雙轉型”時代。從經濟轉型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隻有“亞洲四小龍”實現成功轉型,進入發達經濟體。但“亞洲四小龍”對我國借鑒意義有限,一是其經濟體過小,二是其發展受美國保護。我國如何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實現經濟轉型,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探索。中國經濟學自然要對此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巨大推動作用。這就決定了2011年中國經濟學研究圍繞的主題是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實現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
經濟發展穩居第一 發展還是硬道理 在統計樣本期刊的全部文獻中,關注經濟發展問題的文獻數量佔全部文獻的8.19%。經濟發展問題一直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學界持續關注的熱點,從最初的第4位到第3位,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8年升至第1位,之后幾年持續穩居在第1位。從我國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我國仍是發展中大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是當下的核心任務,也是中國經濟學者需要攻克的重大課題。從理論的自主創新來看,中國經濟發展30多年的成功經驗以及創造的“中國奇跡”,為經濟學理論創新提供了肥沃的現實土壤,用中國的實踐經驗檢驗已有的理論、創造新的理論,就成為中國經濟學者千載難逢的機遇,而構建新理論最可能的領域當屬經濟發展理論。
收入分配研究升溫 關注度創新高 我國經濟發展從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向依靠消費拉動為主轉變,關鍵不在於簡單地直接刺激消費,而在於深層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來我國出台的一系列消費刺激政策效果不明顯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收入分配體制和機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沒有提升居民的收入信心,從而改變其收入預期。因此,學界對收入分配與收入差距問題的持續高度關注也就在情理之中。在2003-2008年的熱點排名中,收入分配與收入差距最高排在第10位,2009年和2010年分別上升到第6位和第5位,2011年再上升到第4位。
自主創新地位凸顯 位次明顯前移 我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必須要以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突出表現在:其一,我國實現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歷史性任務需要不斷提高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向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的升級。其二,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中,無論是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都需要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的支撐和引領。其三,國家競爭歸根結底還是技術的競爭,技不如人,必然受制於人。綜上原因,經濟學界對自主創新的研究,2006年首次進入熱點排名前10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別達到第8位,2011年再上升到第6位。
資源經濟跳入視野 位次躍進前20 從2005年開始,資源經濟問題進入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當年排在第43位。2009年上升到第25位,2010年又退回到第35位,2011年一躍進入前20名,排在第14位。資源經濟位次的大幅上升,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對資源的巨大需求與現實資源供給嚴重不足巨大矛盾的理論反映。在資源嚴重短缺的同時,我國的能耗水平卻依然較高。因此,資源安全問題,已成為我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戰略性世紀難題。
就業是第一民生 位次再回歷史高位 隨著產業的升級,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就業彈性下降,出現高增長與低就業並存的現象。同時,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出現了就業難與用工荒的並存。當前我國就業領域的種種怪象,亟待中國經濟學者做出理論解釋、設計出可行的政策,甚至需要依據中國的發展經驗修改主流經濟學的分析范式,創新出中國特色的就業理論,並指導中國的實踐。因此,自2004年以來,就業的位次基本保持在第20位左右,其中2004年、2007年和2009年位次最高,分別是第13、12和13位。2010年降至第18位,2011年再次回升至第12位。
房地產調控影響深遠 引起學界高度重視 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但目前安居卻成為社會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也是大多數居民面臨的難題。加之2011年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對經濟增長、金融穩定、房地產價格、地方財政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經濟學界對房地產問題的研究必然升溫。2005年以來,房地產問題排名的最高位次為2008年的第24位,2009年降至第40位,2010年回升到27位,2011年迅速上升到第15位。
金融安全日益重要 首次進入熱點前20位 在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金融安全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是在金融日益深化的國際環境中,金融危機在國際間的蔓延速度更快,傳染性更強,國際經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更加明顯。這就要求我國必須改革金融制度,完善金融體系,增強自身免疫力,構筑強有力的防火牆。二是在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經營面臨極大困難和挑戰,不僅加大了銀行的信貸風險,而且使民間借貸亂象浮出水面,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受到重大挑戰。因此,經濟學界對金融秩序和金融穩定的研究自2005年以來基本都排在30位以外,隻有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背景下排位上升到第26位,2010年又下降到38位,2011年則強勢躍升至第18位。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