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西夏“神秘王朝”的面紗
——訪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西夏文獻文物研究”首席專家史金波
記者 方興2012年04月19日15:0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西夏王朝與宋、遼、金並立,但其歷史一直扑朔迷離。20世紀初,外國探險家在黑水城遺址發掘出大量西夏遺書,西夏學逐漸興起。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西夏文獻文物研究”由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組織實施,預計歷時8年完成。《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就相關情況對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學部委員史金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解密西夏王朝落實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談談“西夏文獻文物研究”申請立項的初衷。
史金波:西夏的歷史與社會至今仍有神秘色彩,這使得對西夏問題的研究更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雖然這些年來西夏文獻大量整理出版、文物也陸續出土,但工作做得遠遠不夠。中國社科院作為對西夏研究有深厚基礎的科研機構,應該抓住這一時機,設立一個有關西夏研究的創新項目,在原有基礎上引領西夏研究潮流,在文獻整理、深入研究方面有所發展和創新,成為我院在基礎學科特別是歷史學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領域,這也符合落實黨中央關於“十二五”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要求。為此,我在院科研局的支持下寫了立項報告,院領導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2011年,項目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設立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后,確定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為主要合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河北省社科院、河北大學、南京曉庄學院、寧夏考古研究所、寧夏博物館等十幾個單位為項目合作單位。項目聘請了蔡美彪、陳高華、陳育寧、樊錦詩等資深專家擔任學術顧問,成立了專家委員會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
研究項目啟動以來成果初顯 《中國社會科學報》:立項以來,課題組做了哪些工作?
史金波:立項以來,課題組進行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一些成果。例如,2010年4月中旬至5月初,西夏文研修班在寧夏大學舉辦。4月底,課題組在寧夏大學召開西夏文物專家座談會,大家對項目中的西夏文物研究部分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6月上旬,在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召開項目工作會議,與會專家對項目的組織建設、經費使用管理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對子課題設置提出了“嚴格論証,把好‘入口關’,要有創新性”的要求,並討論了擬在甘肅武威召開國際西夏學術研討會的相關事宜。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具體介紹一下已通過開題論証的子課題情況。
史金波: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備的基礎上,2010年5、6月分別在銀川和北京召開子課題開題報告論証會,17位子課題負責人作了論証報告。承擔子課題的專家既有資深的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專家,如孫宏開、杜建錄、孫繼民、李華瑞、沈衛榮等,又有中青年專家。課題涵蓋了西夏研究的語言、文字、文獻、文物、歷史、社會、宗教、文學、地理等諸多領域,內容很豐富。項目專家委員會對兩次論証會進行了研究和評審,認為子課題論証認真、方向明確、重點突出,可望取得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成果,有可能填補西夏研究的某些空白。
“絕學”向“顯學”轉型人才培養是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報》:西夏學曾經是一門“絕學”,過去不但西夏文無人能識,西夏歷史更是一個謎。如今,西夏學已逐漸向“顯學”轉型,您認為當前西夏研究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史金波:難度肯定是有的,過去西夏資料的匱乏、西夏文文獻的難以釋讀、西夏文人才的稀缺都是很大的難題。但這種狀況已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近代以來發現的西夏文獻僅黑水城出土、藏於俄羅斯的就有8000多編號。此外,中國境內和歐洲各國也藏有約2萬頁西夏文資料,包括西夏歷史、法律、語言、文字、文書、文學、天文、歷法、醫學和宗教等學科的內容,堪稱珍本、善本。近些年大量藏於國內外的西夏文文獻的刊布,為西夏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俄藏黑水城文獻》、《中國藏西夏文文獻》、《英藏西夏文文獻》、《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獻》等。
當然,最大的難題還是人才的緊缺。經過幾代西夏學家的努力,西夏文文獻的釋讀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多數文獻已經可以譯釋。目前,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已有頗具實力的老中青三代西夏研究專家,各地特別是寧夏地區也有一批專門從事西夏學研究的學者。但國內懂西夏文的人仍然很少,能站在學術前沿進行精確釋讀、深層次研究的更顯缺乏。因此,培養有較高水平的西夏文人才是西夏學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在項目規劃中,我們想通過譯釋西夏文文獻和專題研究提高現有西夏研究人員的理論、翻譯和寫作水平,培養更多的、較成熟的中青年西夏研究專家﹔通過招收研究生,定向培養青年西夏研究人員﹔舉辦西夏文學習班、讀書班,培訓各地區、各部門有志於學習西夏文的青年人才﹔改善過去沒有西夏文教材的狀況,出版比較成熟的西夏文教材。總之,希望通過多種渠道和措施解決西夏文人才匱乏的瓶頸。
基礎性研究需要時間積累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於這樣一項重大國家課題,您和課題組有什麼樣的規劃?
史金波:“西夏文獻文物研究”是一項基礎學科研究,時間上的投入是必須保証的。第一,繼續搜集、整理西夏文獻和文物,爭取在幾年的時間內陸續完成對藏於我國(包括台灣)、法國、德國、瑞典和印度的西夏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第二,用5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西夏文文獻資料庫,並加強西夏研究網站的建設﹔第三,組織以我院專家為主干、聯合寧夏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力量,進行深層次研究,出版一批有突破性的優秀科研成果﹔第四,培養一批西夏研究人才﹔第五,根據項目內容和進展的不同階段,組織召開西夏學術研討會。總的預計是8年時間,前一段為打基礎階段,主要是抓好資料積累、建設資料庫、進行文獻基礎翻譯和部分專項研究,后一段是專項研究和綜合研究同時進行。不論是前期還是后期,都要注重學術質量,力爭有所創新,努力打造精品成果。“西夏文獻文物研究”項目要抓緊工作,但不能急於求成,要扎扎實實,潛心學問。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