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文化強國戰略的哲學意境

王繼華2012年03月12日09:09來源:文匯報

  “文化強國”的“強”,旨在“強”之邏輯推理先破后立的“破”。“破”所表達的思想,重在破除不合時宜的功利浮躁﹔“破”表達的意義,旨在破局精神狀態的僵化機械﹔“破”表達的價值,意在破陋低俗庸俗媚俗的流俗風氣。“文化強國”的“強”,還在於“強”之意志帶來的“發”。“發”的功能,體現的是文明風氣的生發﹔“發”的屬性,揭示的是國民素養修為的闡發﹔“發”的特征,呈現的是社會道德素質的迸發和機制體制變革收獲人性美德的創發。“文化強國”的“強”,更在於“強”的思想價值的“興”。“興”所表達的興旺信仰、興盛文明風氣和興盛倫理孝悌的傳統風俗,其意不僅是要重塑人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重建民魂,生機勃勃地改造現狀,用生命的全部貢獻哺育眾生的祖國和民族。

  “文化強國”的發展意志,是依循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性格和對社會文明進程所實踐的行動,也是在破除愚昧浮躁觀念態勢下建立起的新秩序。如果說,文化的精神是社會的支柱,文化的戰略是民族的方向,文化的價值是國家的秩序,那麼,其價值導向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文化強國”統領全局的發展理念,指點迷津的辨析,理性民主的思想自由,大眾利益的人文庄嚴,形成文化強國的興邦戰略﹔二是“文化強國”提示發展的本質屬性,舍棄糟粕的預示未來、去偽功利的存真仁愛、誠信認真的人性光輝,形成照耀春秋的發展理念﹔三是“文化強國”運用的破是為了立、興是為了強的實踐定理,樹立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自覺強國意志的氣節、自信傳統文化的精神,形成實踐文化強國目標價值的系統方法論

  “文化強國”是一種精神戰略

  今天的社會發展,不是缺少創新的激情,而是缺乏審美藝術﹔不是缺少愛國的情懷,而是缺乏高尚的情操﹔不是缺少榜樣的力量,而是缺乏大局的心胸。

  今天的風尚風氣,不是缺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而是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命題,缺少表達國之維度的永恆思想。

  今天的習俗導向,不是對國外的東西照搬得不夠,而是西洋的精華思想沒學會又丟失了傳統的道德風尚。

  今天的教育發展,不是缺少高樓大廈般的學堂,而是缺少長遠發展的文化戰略和特色內涵的價值取向。

  “文化強國”的興邦戰略不是一句簡單的說教式口號,而是給人一種看得見的目標價值和做人做事的行為准則。

  以此,人們感覺到,“文化強國”的目標價值體系作用在社會發展實踐中:它促進教育發展,建構文化興校文化育人的發展戰略,使學校摒棄“高分唯智取向”培養“四有人才”﹔它促進醫療改革,熱情仁德博愛眾生、美約道義救死扶傷、生命禮贊社會道德的精神力量﹔它促進法律成熟,使情操成為匡復正義、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平台,使法理成為規范法律制度、引導法律行為、塑造法律人格的利器﹔它促進政治民主,使執政黨確立的路線成為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道德方向和從政人員德咨社會的北辰星斗﹔它振奮民族精神,形成進步的靈魂,讓人們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行為方式生活﹔它塑造民族的自尊心,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祖國安危的生存裡﹔它打造民族的性格,點燃心中自強不息的火焰,奏響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人文景象的青春樂章。

  “文化強國”建構的體系,判斷價值、革故鼎新影響各領域確定系統發展方向的方法論,給人一種看得見的規律性的人文智慧,激發人們產生能動的民族激情和生命沖動。可以這樣說,“文化強國”的思想,是大國復興發展戰略最穩定、格局最持久、成本代價最低、最具生命活力的序列變革。它是政治家民族大義天下情懷的精神綱領,是思辨未來文明發展的理念方向﹔它提醒大眾從復雜的發展環境中,去發現特別意義的“平常美”﹔它引導社會風俗堅守民族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以此“光復舊物,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強國”是天下胸襟的境界

  “文化強國”之所以說是一種天下胸襟,是“文化強國”的戰略通過理念精神之興,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格局的意境讓人心馳神往。這裡僅以“文化強國”的理念對教育的發展產生的價值為例,暢想“文化強國”戰略傳檄文化興校文化育人理念的春秋肝膽。

  “文化強國”的戰略作用於教育的發展,首先設計的就是“現代化教育”的目標價值模式和“四育並舉”家校合力的文化發展實踐。其次設計的是家庭文化育人秉持父親文化方向導航和“道”的引領,堅守母親文化“德”的智慧行為浸潤,家庭成員堅定各自要履行的隸屬責任,以此在家庭文化建設中倡導崇德瀹智、誠信認真、包容仁慈美約家庭文化的德輝。正是“文化強國”的天下胸襟淘盡愚昧短視,永恆人性美德的教育理念,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教育是強國的手段、社會的藝術和人格的搖籃。如果說,學校教育重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開闊視野,家庭教育則注重做人的德行禮儀和做事的智慧學問的教化。從文化的視角釋義,教育的成功就是要抑制社會的浮躁性。教育的目的不是對事實的追求,而是對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探討。

  教育是國家的重要防御力量,是培養人性形成意志培養秉性形成性格的疆場。它的“愛”,應是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之愛,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得天下英才而教”的情感之愛。正是教育借助“文化強國”的燈塔照耀,警醒理念思想、高尚精神傳道的規律態度。

  文化強國的視野,表達的是經天地利蒼生的擔當精神,承擔的是民族復興的濟世情懷,常思的是國之民生民主民權的福祉,巡禮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境界。文化強國的精神,需要了解中華精神誠毅正心和抗拒浮躁世俗的品格﹔需要洞悉中華思想“經史子集”憂國憂民品行的高尚取向﹔需要探究理論思想若干問題的不知道,思辨更多的問題都知道。文化強國的信念,是在社會轉型建構新秩序,共度時艱讓危機化為契機時刻的頂層理念思想的設計,是面對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風氣浮躁和人情風俗功利的局面,逼迫出來的精神高地絕地反擊,是共產黨人用文化的方式浸潤靈魂德潤天下的思想遠行。文化強國的戰略,謀定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人文高地,建構的是社會公平正義、民主思想自由的聖殿。能為其增光添彩是高於一切的信念和幸福,也是靈魂深處祖國重於生命的情感蕩漾。文化強國的境界,執著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融入血脈和愛國情懷進步精神的弘揚,執著於社會充滿活力國家欣欣向榮“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做主人翁”,為祖國謀福利的行動之中。

  今天的教育,“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的人才隊伍”朝著“現代化教育”目標價值進軍的趨勢前所未有,正是這種振奮民族精神的理念戰略,昭示著自覺教育文化戰略發展,自信學校文化特色快樂,自強校長文化意志忠於使命的榮譽。今天的政體,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重構主體文明,用博大精深的“經史子集”經典恢復傳統文化的氣派前所未發,正是這種歡樂人格的新景象,形成立意精神理念、活力思想氣場蓄勢待發的文化復興。今天的社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建主體文化,抵御浮躁腐朽激發生存智慧的氣象前所未見,正是這種肇端人文精神的新思想,體現胸襟尋求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興隆國運氣象的春秋立意。今天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滿足人們的精神興趣,審美理念輸入生活,打造幸福家園的氛圍前所未見,正是這種目標價值的引導,形成為民立命弘揚人性美德修養情操的思想光大。

  (作者為中國教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教授、北京大學教育文化戰略研究所所長)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