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城市美景。 |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發展處在重要歷史關頭。在這一復雜形勢下,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談話。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他強調,“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說過去說過來,就是一句話,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這些重要論述,表明了我們黨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的決心,從思想上解除了人們的擔憂和疑慮,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今年是南方談話發表20周年,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是對南方談話的最好紀念。
黨的基本路線是在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動綱領,是指導黨的各項具體工作的行動指南。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
黨的基本路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鮮明地提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后改用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處於初級的階段的思想,並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為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奠定了立論基礎和重要依據。1987年,黨的十三大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完整地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反映了黨和人民的意志,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黨的基本路線是被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証明了的正確路線。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幻,蘇聯東歐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垮台,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局動蕩,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我國雖經歷政治風波干擾、亞洲金融危機沖擊、非典型肺炎疫情襲擊、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以及遭受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破壞,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穩步推進,成就令世人矚目。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近10%的速度穩步增長,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社會呈現安定和諧的局面。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我們黨堅定不移地堅持和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緊緊圍繞黨的基本路線展開各項工作。實踐充分証明,黨的基本路線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路線。
黨的基本路線的客觀依據沒有變
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黨的基本路線的客觀依據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一重要論斷,科學分析判斷了我國當前面臨的形勢,是我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客觀依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基本國情是我們黨制定和堅持基本路線的基礎。認清基本國情,最重要的是認清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准確把握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並從這一國情出發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指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是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當前,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仍然沒有變。從歷史和現實來看,要改變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落后狀況、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還需要很長的歷史時期。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是制定基本路線、確定中心工作和發展目標的直接依據。在我國現階段,雖然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從國內來看,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並且各種矛盾和問題疊加出現。但應看到,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穩定的,人們的主要需求還是提高生活水平、過安居樂業的生活。從國際上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盡管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但是我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並沒有變。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戰勝了許多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大型活動,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令世界驚嘆。隨著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高,有些人認為我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進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數據,我國人均GDP世界排名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復雜多樣,各種思潮不斷涌現,一些懷疑和否定黨的基本路線的“雜音”、“噪音”也時而出現。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就要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做到思想上堅信不疑、行動上堅定不移,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深刻指明了在新的形勢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重大意義,為堅持和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關鍵是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全黨全國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配合這個中心開展工作。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証。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必須全面堅持、一以貫之,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在強調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長期性穩定性時指出:“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黨的基本路線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更加自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提供理論支持,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神聖而光榮的責任。我們必須准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研究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創造的新鮮經驗,在理論創新中不斷賦予黨的基本路線以新的時代內涵,永葆黨的基本路線的旺盛生命力。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是我們黨和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在革命、建設年代,我們需要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以爭取革命、建設的勝利。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同樣需要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能靠侵略掠奪弱小國家,也不能寄希望於西方國家的“恩賜”,隻能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當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並不是否定人們合理的物質文化需求,要求人們過“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把現代化建設的基點建立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上,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作風。
(執筆:季 明 孫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