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2021年02月22日16:49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李忠军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创新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AKS01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钟启东、张一璠、史巍、刘静、李红权、韩丽颖、王子刚、孙雅艳、王爱详、客洪刚、彭扬、王国伟。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该成果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创新体系构建”这个核心命题展开前提追问、现实反思和理想构建,旨在通过对新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重新追问和根本性回答,揭示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铸魂逻辑及在其统领下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本质内涵,并在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环境变化的整体把握基础上,挖掘和澄明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会、深入心灵的“入世”“入心”原理规律,最终从内容、制度、队伍等关键点位构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体系和理想模式,从而为新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论发展和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提供前提思维、理论支撑和方案参考。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1)该成果立足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重大创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及其实践状况,重新审视和追问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根源问题,提出把“灵魂”范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本质内涵,深化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

(2)该成果探讨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的一般机理和内在规律,明确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育铸个体思想灵魂的学理方向,开拓了围绕铸魂育人着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论域。

(3)该成果探讨了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发展构建的制度优化问题、目标发展问题、内容整合问题以及队伍建设问题,奠定了新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思想基础。

2. 实践意义

(1)该成果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引,构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社会运行体系,总体设计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理论蓝图,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现实实践提供了学理意见。

(2)该成果围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核心主题开展社会群体思想状况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全面系统的真实数据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状况做了清晰论析,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实证支持。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一)主要内容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本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理论的挖掘,进行理论溯源;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主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论述思想的析理,阐释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精神实质;通过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讨论的综述分析,吸收已有理论成果和观点共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魂育人”的有关论述,提出了该成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正是铸魂育人的核心学术观点,并通过对“灵魂”的唯物主义考证,“灵魂”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范畴的讨论,揭示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进而对当代中国铸魂育人问题做出总体论析,为全书后续研究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基础。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问题理论研究。本章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明确的前提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会生活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挖掘。通过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基础与前沿理论,力图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人的思想观念生成的内在机理,社会变迁与人的思想观念生成的作用机理,环境变化与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的作用互动机理。本章首先厘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环境”范畴的真实内涵,以其为基础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时代内涵、类型划分、功能作用,在此理论视阈下专门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同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机理。其次分析了社会环境变化对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域上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最后,本章集中探讨了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社会意识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发展的影响原理,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问题从理论剖析到原理建构层面的整体性宏观把握,为后文开展实证研究、解决“入世”“入心”和体系建构等问题铺垫理论基础。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人的思想观念变化的实证研究。本章以农民、企业员工两个社会核心群体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把握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嵌入社会生活提供实证依据。通过对9省市的农民群体和老工业基地企业员工进行抽样调研,从对农民、企业员工两大主要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变化状况的分析,来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机理样态。调查研究是围绕调查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进行的。通过对新时期农民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农民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有较高认同度,农民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跟其所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个体幸福感知程度、基层治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新时期企业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认同情况的分析发现,企业员工的部分价值观受企业所有制、岗位、受教育程度影响明显。与私有制企业的员工相比,公有制企业的员工对富强、文明、和谐、敬业、诚信的价值目标认同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私有制企业员工对平等价值取向的认同度更高。对社会主义民主参与程度越高的岗位的员工越认同民主价值目标。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员工对公正价值取向的认同度越高。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研究。本章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建作为研究对象,意图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运行体系的基本要素、结构、特征、运行机理进行静态分析,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入世”“入心”和创新发展的理论努力搭建基础框架。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入手,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有机体,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素、结构、特征、运行机理等几个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体系问题进行了静态的分析和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素分析方面,突出了对人的思想灵魂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用下发生变化之规律的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构分析中,重点厘清铸魂育人与思想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特征分析中,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整体性、目标性、开放性、实践性五个突出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理揭示方面,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逻辑、运行流程、运行基本状态及运行的修正与调整等问题。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的研究即“入世”问题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本章通过厘清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理论框架,从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侧重点和支撑点;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的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社会结构相嵌入和衔接的理论现实问题;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运行、社会运行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的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领社会运行的问题。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个体接受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问题的研究,也即“入心”问题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本章力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努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体系如何与个体的心理接受、触及灵魂相统一而不是相对立的问题。因此,重点研究了心理世界与思想灵魂世界的融通,主体接受的主要依据、基本特征、内在机理、深层限度和超越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感染人的基本特征、规律、样态等多个方面内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灵魂问题相互融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铸魂育人实质上关注的都是国家意识形态如何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问题。进而分析了受教育者思想观念形成在态度表露、信念形成、行为转化、人格优化方面的心理规律。接着研究了遵循上述规律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增强感染触动效果的组织感染、仪式感染、流行歌曲感染等方面的理论与案例。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理想形态问题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的理想形态,是该成果研究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真实状况做出的针对性探讨,目的在于勾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总体框架和理想愿景。因此,本章从制度体系、目标内容体系和队伍体系三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关键制约方面进行了具体构建和设计。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创新研究中,侧重研究了现有制度梳理、经验与不足、布局性制度体系修正与补充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若干思考和建议;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创新研究中,系统探讨和设定了青年学生、工人、农民、军人、领导干部等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研究中,重点进行了内容分层设计,提出了包含“四个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建设中,重点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现状、问题,队伍的结构、职业特性,队伍构建的原则与方法等。

(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1)以习近平总书记“铸魂育人”的相关论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揭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铸魂育人,主张把“灵魂”范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本范畴。

(2)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实现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整体铸魂逻辑。

(3)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铸魂育人本质使命必须解决“入世”问题,即融入社会生活,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宣传思想工作。

(4)提出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运行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方向。

(5)提出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使命,同时必须解决“入心”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够触及人的灵魂。

(6)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环境、社会几个方面的整合为前提和条件,提出构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

(7)提出要围绕制度优化、目标发展、内容整合、队伍建设等关键维度,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具有普遍运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

三 成果的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于铸魂育人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学术讨论。同时围绕铸魂育人所开展的“灵魂”的唯物主义考证、“灵魂”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范畴的讨论、“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等一些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深化发展,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重要价值。

(2)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思想观念变化规律的挖掘与揭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进入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提供理论和实证前提。

(3)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入世”“入心”两个关键问题所展开的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前沿且关键的部分,其成果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带有广泛性和全局性,对加强改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咨询价值。

(责编:王小林、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