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部分期刊举办研讨会探讨学术热点

2017年04月24日10:2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道德与文明》主办“京津冀国家治理与道德建设论坛”。 4月8-9日,来自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探讨了我国国家治理领域需要用伦理学来解释和判断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现实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宋希仁教授提出构建伦理道德统一的法哲学设想;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应从处理好公民权利与政治公共权力的关系、法治是国家治理基础、作为治理基础的法律本身必须是良法、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考虑国家治理问题等方面把握德治与法治;中共中央党校朱辉宇副教授认为,道德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性要素,影响着国家治理的各个维度;北京建筑大学张溢木博士认为,道德治理是借助道德的认识、调节、教育、辩护等主要功能,对现实社会进行系统治理的过程;河北省伦理学会会长王莹教授认为,志愿服务不仅有效促进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且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现实路径;北京市文明办副巡视员孙平从实践角度盘点和检视了十五年来公共文明引导工程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及经验;中央党校靳凤林教授就我国公民文化的国别特征、公民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培育公民文化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学理剖析;北京市委党校鄯爱红教授认为,社会包容需要从国家政治伦理总则层面、政策层面和现代个体美德层面等三个层面来理解;河北师范大学赵忠祥教授阐释了乡贤文化的道德教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秩序等社会基层治理功能;首都师范大学靳海山副教授认为,儒家的善治内涵应该包括重德性、尚和谐和求大同。

《经济管理》主办“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年度高端论坛”。3月25日-26日,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的四位学者先后做了《商学院定位、教师角色与管理研究的困惑》、《创业研究、管理理论创新、不良倾向》、《思考会计与公司财务问题的逻辑》、《战略管理问题研究的某些思考》的主题报告,对我国工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当前应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未来工商管理研究创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旅游管理等分论坛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工商管理各学科的热点问题、西方管理思想与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组织架构与研究方法、“互联网+”对管理实践与管理研究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细致探讨。

《社会科学》主办“一带一路”软实力研究论坛。3月17日,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的软实力进行了多维度交流。与会专家认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前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需要文化包容,更需要文明互鉴,对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要敢于“拿来”,也要善于“拿来”;由于国内学术界、舆论界、理论界对“一带一路”话语内容构建存在较大差别,导致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产生不同认识,有必要通过积极的话语构建来消除各种“问题话语”;“一带一路”的政策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原则,与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谋求共赢发展;“一带一路”虽然是我国提出的倡议,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有足够能力独立地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而是要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公共产品,努力把“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为欧亚各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使之能够在欧亚地区发挥全新的整合作用。

《东南学术》召开“企业史研究与经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3月15日,有关高校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及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陈文章指出,企业史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团队规模与学科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东南学术》将秉承“走出去”的办刊理念,积极邀请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撰稿,在借鉴国外学术研究的成功经验、拓展新的视野、开辟学术研究新领域等方面作出努力,为中国企业史学科未来发展提供平台。美国哈佛商学院杰弗里·琼斯(Geoffrey G.Jones)教授做了“企业史研究与经济全球化”的主旨演讲,厦门大学唐炎钊教授、福州大学卢长宝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林立强教授从不同视角作了主题发言。执行总编辑杨健民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指出,要将“介入”理论融入到企业史研究之中;企业史研究需要一种独立的知识领域和严谨的人文精神;中国的企业史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一种社会关怀和人文关切;企业史研究要在学术分科条件下形成自主性的学术空间,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