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手是心理的探照灯:身体与心智的关系

康廷虎 陈晨2014年09月24日18:0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身体并非只是 “硬件系统”,它能够影响作为“软件”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心智在加工信息时,依赖于身体的反馈信息,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所提供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忍不住用手摸一摸,或者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在其旁边更加仔细地端详。而在此时,你是否曾注意过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身体的动作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手的放置或者动作,甚至能起到神奇的效果。比如,对那些大脑视皮质损伤的病人而言,通过改变手的位置可以减弱他们相应视觉方面的损失;而且,即使是视觉神经正常的观测者,若将手放在物体旁边也会影响其早期前注意知觉加工,从而有助于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并减少由视觉错觉引起的知觉偏差。因此,手的辅助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观察物体,甚至还影响注意、记忆和高阶认知以及情绪体验等。

手的位置影响人们的注意

人们在目标刺激的搜索过程中,手的位置的改变通常伴随着相应的注意优先性的改变。例如,在探测性任务中,目标出现在手旁边时做出判断的速度要快于目标出现在离手远的地方时。此外,手的位置也会影响注意力分配与转移。Davoli和Abrams在应用注意瞬脱范式的研究中发现,对手边项目注意的转移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处理这些项目的时间延长。这种抑制作用似乎反映了手在物体旁边时注意的机制,即通过抑制注意范围内的变化,强迫观察者更加认真地观察和评估放置在手边的物体。

手的位置影响记忆和高阶认知

人的记忆与知觉和注意有关,此外,它还受到肢体动作的影响。将手放在呈现材料的显示器旁,能够增加视觉工作记忆对项目的保持数目,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然而,对于长时记忆来说,手的接近是否产生积极作用受制于特定的情景。若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和记忆各种视觉刺激,刺激物离手的远近对记忆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当需要从很多相似的刺激信息中提取出共同点时,刺激物近在手边会使人们倾向于加工其细节。

另外,在要求判断外币价值的任务中,Jostmann等人发现,与拿着轻巧写字板的被试相比,拿着沉重写字板的被试认为其价值更高。这表明,手对重量的体验影响了对外币价值的认知判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把策划书做得精美并且厚重,以期获得审核者更多的重视。在对高阶认知的研究中,Davoli等人应用stroop范式研究发现,词语呈现在手边时,被试能够更快地说出字的颜色,字义的干扰会降低。这表明,刺激物与手靠近时,语义加工减弱,认知更加集中于视觉细节。因此,阅读时可以尽量避免或不要指读,这样会降低对句子的理解,无意中把注意更多地分配给了句子中每个字的加工。

生理感觉或身体动作影响情绪体验

早在19世纪末,詹姆斯和兰格几乎同时提出情绪的外周理论。他们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进一步说,是先有的生理感觉,然后产生了情绪反应。虽然这一观点受到很大争议,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的确证明了情绪和身体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Wiliam的研究曾发现,在对一个中性人物做判断时,与手捧凉咖啡的被试相比,手捧热咖啡的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该人物是友好的,并且此时更愿意捐款给他人。这表明,身体的温度体验可以影响人们对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并且能够促使其做出利他的行为。另外,Guguen等人的研究指出,对被试轻微的身体接触,能够提高被试对其的好感度。比如,促销员在请求潜在顾客体验试用品时,与没有身体接触的顾客相比,轻微地触碰被试的胳膊或者肩膀1—2秒时,顾客更容易试用商品,而且,买下它的可能性也更高。

身体动作影响语言习得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语言是通过身体动作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来获得的。在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语句中,以及一些熟知的成语中,都包含了很多与身体有关的信息,也使用了大量与身体相关的隐喻。并且,这种语言使用习惯,在多个语种中都有体现。如在英文“Iamfeelinglow”中,用身体的高低来表达情绪的低落。又如在中文中,也有“一臂之力”、“举棋不定”、“高抬贵手”等词,既表现出了动作,也形象地反映出了它的含义。另外,诸如热情、寒心、冷酷等词,都是用这种身体的感受来表达情绪上的体验。追根溯源,这些语言的形成,都来自于人的生活进化,反映了人类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表达方式,也证明了体验哲学的观点。

观察他人与亲自执行行为具有相同机制

Rizzolatti等人在对猕猴进行抓握活动的研究中发现,当实验者偶然去做抓握食物的动作时,在旁边看到这个行为过程的猕猴的大脑F5区也呈现激活状态,并且与之前猕猴自己进行抓握动作时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模式和强度相类似。此后,Rizzolatti等人对这一区域神经元活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证明猕猴在自己进行抓握某物体时与观察其他个体进行同样活动时都出现相似的放电反应,即该区域的神经元将观察到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激活体验,因此它们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在对人类脑区的研究中也发现存在镜像神经系统,其主要分布在与F5区具有同质性的布洛卡区,它在自己执行行为时表现出的激活状态与观察别人行为时相类似。镜像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对外界观察的内部行为表征,从而使身体经验对外在行为进行模仿。因此,人们对行为的执行与观察都是基于镜像神经系统这样一个共同的机制。此外,镜像神经元的模仿机制让人们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而能够具有体验别人感受的能力(共情),以及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

认知是对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人的认知是大脑、身体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身体并非只是“硬件系统”,它能够影响作为“软件”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心智在加工信息时,依赖于身体的反馈信息,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所提供的信息。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化的系统,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心智并非完全地包裹于大脑中,而是超越了头颅和皮肤的疆界而进入了外部世界。因此,认知不仅是一种内部过程,而是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在认知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身体的外部动作或者感受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样的,它也有可能会干扰我们获得想要的信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情景知觉过程中的文化效应及其神经机制研究”(13CSH074)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