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吳玉軍:國家認同建構中的革命英雄記憶書寫

吳玉軍2020年07月01日13:2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國家認同視閾下的革命英雄記憶傳承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國家認同感表現為人們對國家具有持久的愛,它有助於增進人們對國家的忠誠感和獻身精神。國家認同不是一種既定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建構過程。國家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將歷史、文化、符號等進行編碼和再編碼,從而進入人們的內心體驗,讓人們體認到自己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進而與同胞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這其中,革命英雄記憶的書寫是世界各國進行國家認同建構的通用方式和方法。

革命英雄記憶的國家認同功能

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引以為豪的英雄人物,每個民族、每個國家也都採用不同方式塑造和宣傳自己的英雄人物,書寫革命英雄記憶。革命英雄記憶之所以在愛國主義教育、國家認同建構中得到廣泛運用,在於革命英雄符號的背后蘊含著特定的價值意蘊,被賦予集體性的意義。

首先,革命英雄的非凡成就賦予集體以特定的榮光,激發人們的自豪感。英雄是群體中極具代表性的個體。英雄是成功的,所以作為集體的我們是成功的。這是英雄成就敘述背后的邏輯。英雄的成就不僅僅屬於英雄自身,更是集體的財富和集體的榮光﹔英雄的成就不僅是其個體才華的展現,更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之,英雄的行為被賦予了集體的神聖光環。

其次,革命英雄的光輝形象是集體的標杆,是人們效仿的典范。英雄是共同體塑造出來的、讓其成員學習的典范。他們或者被塑造成某種美德的化身,或者被塑造為富有崇高感的偉人。宣傳英雄卓越的品格、不凡的成就,其重要目的在於召喚社會成員追隨他們腳步、繼續他們未竟事業的決心。

最后,革命英雄為民族和國家無私奉獻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英勇舉動,會激發人們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革命英雄的壯舉,既凸顯了他們的無私品質與博大胸懷,更體現了全體成員為之奮斗的事業的神聖和崇高。正因如此,那些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捐軀的英雄們被隆重紀念,他們在特定的紀念日裡接受人們的紀念,而被銘刻在紀念碑上的名字昭示著其精神的偉大與不朽。人們因革命英雄作出的巨大犧牲而熱淚盈眶的同時,內心會生發出追隨英雄腳步的聲音。

革命英雄人物符號不是普通的符號,其意義和價值已經超越了英雄個體本身,它承載著民族的精神追求,彰顯著時代特有的精神氣質。也正因如此,對英雄人物的敬重,體現了人們對一個民族的敬重,對一個時代的緬懷。

革命英雄記憶書寫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崇尚革命英雄、緬懷革命先烈蔚然成風。從國家烈士紀念日的設立,到“追尋紅色足跡、重溫革命經典”活動的蓬勃開展,無不體現著人們對革命歷史記憶的珍視。但也要注意,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一股對革命英烈污名化傾向,有人惡搞紅色經典,戲謔英雄形象,有人歪曲革命史實,詆毀英雄名譽。這些罔顧史實任意杜撰革命英雄記憶、歪曲甚至解構革命英雄的言行,嚴重擾亂了人們對革命英雄、紅色文化的認知,沖擊著社會道德底線、法律底線,造成了惡劣影響,需要高度警惕。

受消費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影響,解構權威和經典現象頻現。例如,曾經有一段時間,一些抗戰題材作品“雷人”成分太多,抗日英雄手撕鬼子、手榴彈炸敵飛機等諸如此類令人驚愕的鏡頭不斷。這種革命史書寫方式是很成問題的,歷史的真相被商業化的娛樂消解得面目全非。不顧歷史事實而隨意編排杜撰歷史和進行所謂的“藝術創作”,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進行革命英雄敘事,是相當不嚴肅的,它消解了革命英雄記憶的神聖感和崇高感。這樣任意書寫歷史,這樣“戲說”抗戰,不能觸動中國人民內心的真正痛點,不能喚起中華兒女內心的崇高感,不能激起廣大人民對抗戰英烈的無上崇敬。保留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充分體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付出的巨大犧牲,才能激起我們熱愛和平、保家衛國的堅強決心。

在革命英雄記憶書寫中,還有一些人打著“價值中立”“學術創新”的口號,進行所謂歷史“真相”的還原。他們或者抓住革命英雄的某個缺點,將其無限放大,對其功績選擇性失明﹔或者對一些歷史事件任意剪裁,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地認知歷史,從而以碎片化的歷史細節“否定”歷史整體。這種對革命英雄記憶的選擇性書寫,將革命英雄身上光輝和崇高的一面消除殆盡,而僅僅描繪他們身上普通人的一面,甚至是有缺點的方面。這樣做,不僅解構了革命英雄的崇高形象,更是侵蝕了甚至是否定了革命英雄誓死捍衛的理想和價值追求,而否定了這些,實質上也就否定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新中國的合法性,從而解構甚至掏空了當代中國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政治認同和價值共識。

嚴肅革命英雄記憶書寫增進公民國家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必須站在增強人們的國家認同感,維護國家安全的高度嚴肅革命英雄記憶書寫,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第一,牢牢掌握話語主導權,確保革命英雄記憶書寫嚴肅性。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歷史記憶的書寫是相當嚴肅的事情。究竟哪些歷史人物能夠進入歷史敘事中,採用哪種方式對其加以敘述,這些是國家基於政治考量而審慎選擇的結果。在這一問題上,世界各國莫不如此。由此不難理解,在我們的教材中,董存瑞、黃繼光等一個又一個鮮活的革命英雄符號,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舍身炸碉堡、奮不顧身堵槍眼等英勇壯舉被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並不斷強化著中國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同時,要嚴肅革命歷史敘事方式,不能讓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革命英雄敘事淪為純粹娛樂化甚至低俗化的表達。類似借用《十送紅軍》旋律胡亂填詞、伴隨《黃河大合唱》群魔亂舞、將小英雄潘冬子描繪成整日做明星夢的富家子弟的惡搞行為,必須予以堅決抵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國家要牢牢掌握話語主導權,採取有效方式將革命英雄的光輝形象呈現出來,不斷強化人們的歷史記憶,激發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磅礡力量。

第二,強調輝煌記憶與悲壯記憶不可或缺,凸顯革命英雄記憶崇高感。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既有輝煌的記憶,同時也有因經歷巨大的創傷而生發的悲壯記憶。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屢遭列強入侵,中國遭受了空前的挫敗和屈辱。但面對深重的災難,面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英勇的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斗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當代中國國家認同建構,既要使人們深刻理解中華五千年的輝煌,也要引導人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遭受的屈辱﹔既要講授五千年輝煌歷程中涌現出來的偉大發明家、文學藝術家,展現他們為民族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也要講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屈辱的情境下為之付出艱辛努力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銘記他們為民族、為國家付出的巨大犧牲。之所以強調輝煌記憶和悲壯記憶兩者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重要性,其原因在於,這兩種記憶都包含著崇高感。輝煌的記憶可以激發人們的自豪感,使人們對民族、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激發起復興民族偉大榮光的使命感﹔悲壯的記憶能夠激起人們知恥后勇的決心和為民族、為國家獻身的勇氣。

第三,正確處理歷史的客觀性和歷史記憶的主觀性,增強革命英雄敘事可信度。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詮釋,都被賦予了時代色彩,烙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體現了敘事者的價值關切。但是,歷史敘事不是敘事者想象力任意馳騁的創作,而是受歷史事實約束的“戴著鐐銬”的敘述。在國家認同建構中,我們要反對罔顧史實任意杜撰革命英雄記憶、歪曲甚至解構革命英雄的言行。必須認識到,歷史之所以為歷史,就在於對真實性的不懈追求。一個國家隻有保存對歷史的客觀完整的記憶,才能從歷史中得出真實的教訓。這是我們應該秉持的基本歷史態度,也是革命英雄記憶的書寫必須堅持的基本立場。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