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逯銘昕:宋金元傷寒著述的文獻學考察

逯銘昕2020年06月10日13:2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宋金元傷寒著述版本研究與輯佚”負責人、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6月2日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在歷代中醫典籍中,本草與傷寒無疑是最具有現代科學研究價值的兩類圖書。本草類醫籍記載藥物的性狀與主治,是現代藥學研究的寶庫。傷寒類醫籍則具有獨立的理論系統,在治療一些急性傳染性疾病上療效顯著。

宋金元形成了傷寒學的熱潮

張仲景的《傷寒論》自宋代起漸漸受到醫家重視,出現了一大批研究傷寒的著作,形成了研究《傷寒論》的熱潮。同時而稍后的金元時期則是中醫流派分立、百家爭鳴的繁榮時代。第一部注釋《傷寒論》的著作就產生於這一時期,著名的金元四大家皆有討論傷寒的專書。宋金元時期傷寒醫書的著作類型豐富多樣,除了對《傷寒論》的校正與注釋外,還有專題發微、証治匯補、類証類方、歌括總結、圖表歸納、醫案分析等等,幾乎囊括了后世傷寒著述的所有類型。可以說,宋金元時期是傷寒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有關這一時期傷寒學的學術成就,在醫學史或科技史中已有詳細的論述,但對這一時期傷寒著述的文獻研究卻與其傷寒學術發展的高度遠不相稱。研究中醫古籍,首先面對的便是具體的文獻。宋金元時期傷寒醫籍的刊刻歷史、存佚情況、版本特征、源流關系、版本優劣等問題,無論對醫學研究還是歷史研究皆具有重要意義。

《傷寒論》在宋代的重新發現與刊行是醫學史上的重要事件,隨之而來的是《傷寒論》研究著作的大量出現。在目前存世的傷寒著述中,官方刻本較少而坊間刊印較多。在宋代,著作成書后通過上表進書的途徑獲得刊刻流傳是醫家傳播自己著作的一種方式。宋代最為著名的傷寒學著作朱肱的《活人書》即通過此種方式,在官方的推動下,不斷被各地刊刻印行。由坊間刊刻的傷寒醫學著述多由個人出資印行,比如許叔微的《傷寒百証歌》《傷寒九十論》。也有少數醫書有幸獲得了士大夫的青睞而得以資助出版,比如龐安時的《傷寒總病論》。由后來的收藏者倡議刊布也是傷寒著述刊刻流通的方式之一,見於記載的如王實的《傷寒治要》、何滋的《傷寒辨疑》。從存佚的整體情況來看,史料中記載的六十余種宋代傷寒著述,今有刻本存世的僅有十一種。由這一比例或許也可以進一步推測,這些個人所撰的傷寒著述大多數很可能是以抄本的形態存在,而抄本顯然比刻本更容易消亡。這一情形在金元時期並無多少改變。

藩府刻書:明代刻書的一大特色

明代的出版業較宋元時期更為發達,在宋金元傷寒著述的刊刻上,仍是官刻較少,而坊刻較多。明代的太醫院在負責皇室醫療、醫學教育與醫事管理等職能外,也貯藏書版,刊刻醫書。杜本的《傷寒金鏡錄》一書曾先后多次被太醫院刊板印行。藩府刻書也是明代刻書的一大特色。藩府所刻圖書,經史子集四部皆有,在子部書籍中數量最多的是醫家著述,約佔全部子部書籍的四分之一。今所存與傷寒著述有關者,則有遼藩所刻的《東垣十書》與衡藩所刻的《傷寒金鏡錄》。在宋代,由於資金較為充足,地方政府出資刻書成為一時之風氣。但到明代,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很少有用公帑所刻之書。刻書的資金也往往來源於官員個人的捐俸或屬僚的集資。現存明代三種版本的《活人書》皆為地方官員所序刻,卷前有鄉紳諸公助刊名單,以此可考見出資者的身份。

明代的坊間刻書,除了建陽、杭州、成都等幾個傳統的刻書中心外,蘇州、金陵、徽州等地也逐漸繁盛。從現存宋金元傷寒著述的刊行情況來看,徽州與建陽兩地刻印最多。刻於徽州書坊的以吳勉學所編《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影響最大。這一叢書收錄歷代重要的醫學著作共四十四種,其中宋金元傷寒著述共十種,約佔四分之一。整體而言,這些醫書校勘較為精審,正因如此,他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在明末以降幾乎成為這些醫書流傳最廣的版本。其書版先后被五車樓、敦化堂、步月樓、映旭齋、同德堂等書坊藏版重印。此外,徽州地區的歙岩汪氏主一齋、歙西虯川黃氏、涇川查氏書林等也曾刊刻過傷寒醫書。宋代以來,福建建陽一直是重要的刻書中心。其書坊歷史之長、刻書數量之多,可謂獨步全國。進入明代,建陽的坊刻在明初發展低迷,至嘉靖、萬歷年間逐漸恢復了繁榮。建陽書坊刊刻醫籍數量較多的有熊宗立的種德堂與劉龍田的喬山堂。對醫書內容重新進行改編與調整是建陽書坊刻本的顯著特征。熊宗立種德堂刊本《類編傷寒活人書括指掌圖論》不僅將李知先的《傷寒活人書括》與吳恕的《傷寒活人指掌》二書合並,也增加了新的論述與方劑。這一改編本影響非常之大,以至於幾乎替代了李、吳二書。由劉龍田喬山堂所刊刻的《新鐫注解張仲景傷寒百証歌發微論》,則將許叔微《傷寒百証歌》與《傷寒發微論》二書重新編排后刊刻。這一刻本之后傳入日本並被不斷翻刻,擴大了傷寒學術的影響。除種德堂與喬山堂外,刻印過傷寒著述的建陽書坊還有德新書堂、詹氏進賢堂、致和堂等。作為傳統的刻書中心,建陽書坊在明代依然繁盛不衰,它對傷寒著述的改編與刊刻也促進了傷寒學術與相關醫學知識的發展與傳播。

清代傷寒學研究形成了許多派別

從現存的清代刻本來看,清代中前期,從順治一直到嘉慶年間,宋金元傷寒著述的刊本較少。道光年間以后,各種刻本才漸次出現。清代傷寒學的研究在深度與廣度上較前代皆有新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研究《傷寒論》的名家,形成了許多學術派別。他們所提出的新的理論與新的治法與宋金元時期的傷寒學術已有很大的不同。新舊學術的更替使得醫家不再依賴前代的學術著作來思考立論,因此,宋金元傷寒著述在清代的刊刻也出現了新的特點。

一是名家名刻的涌現。清代是版本學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時期,藏書家、刻書家輩出。他們非常重視對宋元版本的收藏、校勘與刊刻,其中對傷寒舊籍別加留心且校正刊行的有黃丕烈與陸心源二人。黃丕烈重刊的《傷寒總病論》雖被稱為“覆刻”,但從與宋刻本的對比來看,黃氏覆刻本在一些細微之處做了改動,主要包括補字與改字兩方面。這也反映出黃丕烈在影刻舊籍上的一些理念,即一方面要保持舊本面貌,另一方面也要對舊本中明顯的誤字加以改正,以達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善本”。陸心源所刻宋金元傷寒舊籍有《傷寒百証歌》《傷寒發微論》《醫經正本書》《陰証略例》四部。與黃氏的覆刻不同,陸氏重刻傷寒醫書依據的多是抄本,且在版本形式上並非按照原書行款刊刻,在刊刻時也對文字進行過校改。黃、陸二人重刻的這些傷寒著述,皆是存世較少的稀見醫籍。無論是否完全依照古書原貌,他們的重刻在客觀上使得這些稀見版本從此廣為流傳。至今國內圖書館所存上述傷寒著述,絕大多數為黃、陸二人所刊行的版本或其重印本。

二是叢書刊刻的興盛。叢書編刻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清代以來,各種官刻、私刻叢書日益涌現。至晚清張之洞編撰《書目答問》,專列“叢書”一類,與經、史、子、集並列,由此可見叢書品類之盛。在這些叢書中,也收錄了許多宋金元時期的傷寒著述。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醫林指月》《墨海金壺》《士禮居叢書》《珠叢別錄》《琳琅秘室叢書》《長恩書室叢書》《述古叢抄》《半畝園叢書》《十萬卷樓叢書》《小萬卷樓叢書》《醫學十書》《藏修堂叢書》《求志居醫學叢書》《豫恕堂叢書》等。這些叢書多為學者或官員所匯編,因而選目考究,所收錄的傷寒著述也多為前代流傳較少的醫書版本。比如王琦所編《醫林指月》即收錄宋、元、明、清時期十位醫家的十二種醫著,既有考察臟腑生理病理、病因病機的醫書,又有論述脈學、舌診的專著,也有闡述病証治則的醫案醫話,皆為稀見之珍籍。對於叢書的編刻者來說,叢書的刊刻是其意欲借此垂名后世之大事,故多能謹慎而為,因此叢書本的刊刻質量普遍較高。

宋金元時期的傷寒著述在歷代皆刊刻不輟,各具特色。對現存每部傷寒醫書從版本特征、源流關系上進行深入考察,繼而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這些醫籍的刻印特色,不僅為醫史文獻的研究者提供了有關宋金元傷寒醫書版本的新知識,為版本目錄學史增加了更為豐富的歷史細節,也為醫學理論研究與歷史研究打下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