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范月嬌:物流通道體系化建設助推共建一帶一路

范月嬌2019年07月31日09:5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及其區域空間效應研究”負責人、華僑大學副教授

物流通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空間中,為提供全程物流服務,將一種或多種運輸方式且方向一致的干線運輸線路(如高速公路、國道、干線鐵路、干線水路及航空線路等)、物流節點(如港口、機場、貨站、物流園區、物流中心、保稅物流中心等)、物流設備及物流信息線路等在相關物流服務機構的有效管理下實現有機結合的綜合物流服務系統。

物流通道承擔了貨物全程的、包括運輸在內的所有物流服務功能,它的建設與全域貫通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沿線區域之間經濟聯系的橋梁,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協同發展的重要依托。在開放型經濟中,物流通道作為開放的區域空間子系統會促使生產要素、經濟主體沿物流通道形成集聚態勢,並且隨著物流政策的推進和先進物流技術的應用及信息化發展,在服務水平、服務范圍等方面將得以不斷提高和拓展,對沿線經濟規模產生引導和反饋作用,從而引導著沿線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交通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物流通道體系是交通基礎設施的骨干系統,構建和實施效果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意義重大。近6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大力發展海陸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逐漸構筑了以“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為依托,以“陸海新通道”為橋梁,以“數字絲綢之路”為支撐的海陸空全方位國際物流通道體系的基本形態,即可視為1.0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絲綢之路經濟帶”陸路國際物流通道體系,以公路與鐵路干線、鐵路貨站、(保稅)物流園區或中心等為主體。“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六廊”在原有沿線各國和地區干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與我國合作,進行了“六廊”物流通道的貫通性建設。主要通過鐵路和公路干線聯通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沿線建設物流節點(鐵路貨站、物流園區、物流中心、保稅物流園區或中心等)實現除運輸以外的其他物流活動,支持沿線區域貿易流通。據2019年4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泛亞鐵路東線、巴基斯坦1號鐵路干線、中吉烏鐵路、中尼跨境鐵路已進入建設日程。中國已與“六廊”沿線7國鐵路公司簽署《關於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目前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超過1.4萬列,已連通亞歐大陸16個國家的108個城市。同時,中國加入《國際公路運輸公約(TIR公約)》,中蒙俄、中吉烏、中俄、中越國際道路直達運輸試運行,連霍至俄羅斯聖彼得堡港高速公路、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喀喇昆侖公路等干線公路建設與改造,也成為“六廊”物流通道的公路干線。此外,“六廊”沿線的物流節點也得到快速建設,除了我國樞紐城市依托鐵路的建設完善物流節點功能外,如中哈物流基地、莫斯科向日葵物流園區、烏蘭察布七蘇木中歐班列樞紐物流基地、滿洲裡綜合保稅區、廣西靖西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加爾各答國際物流基地、迪布魯格爾物流園區等“六廊”沿線的樞紐型物流節點已陸續建設和投入運營,逐步推動“六廊”物流通道全程一體化物流服務。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物流通道體系,以海運線路和港口為依托。2017年6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是以中國沿海經濟帶為支撐,共同建設三條經濟通道,即經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和地中海,共建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經南海向南進入太平洋,共建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積極推動共建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目前中國與47個沿線國家簽署了38個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我國港口與世界200多個國家、600多個主要港口建立航線聯系,海運互聯互通指數位列全球第一﹔中國參與比雷埃夫斯港、漢班托塔港、瓜達爾港、蒙巴薩港、哈利法港二期集裝箱碼頭等34個國家42個港口的建設經營,目前部分已開港運營。海上國際物流通道已基本貫通“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沿海國家。

“空中絲綢之路”國際物流通道體系,以航線和機場為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顯示,中國與1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與盧森堡、俄羅斯、亞美尼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孟加拉國、以色列、蒙古國、馬來西亞、埃及等國家擴大了航權安排。近6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新增國際航線1239條,約佔新開通國際航線總量的69%。加之近年在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對航空物流產生大量需求的推動下,國際空中物流通道體系也逐步形成。

“一帶一路”現代國際大物流通道體系,以“陸海新通道”為依托,以“數字絲綢之路”為支撐。“陸海新通道”主要通過國際鐵海、國際鐵路聯運線路和跨境公路運輸線路,使重慶與中南半島實現連通,也將使中國大部分區域與東南亞、歐亞大陸、非洲等相連接。截至2019年3月底,國際鐵海聯運班列已通達全球71個國家、166個港口,共開行901班﹔國際鐵路聯運(重慶—河內)班列開行67班﹔重慶—東盟跨境公路班車發車846次。目前“陸海新通道”已與中歐班列實現聯通,成為銜接海上和陸上物流通道的重要橋梁。同時,“數字絲綢之路”也得到了積極推進,中國與國際電信聯盟簽署《關於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電信和信息網絡領域合作的意向書》。除了依托“一帶一路”原有通信網絡開展沿線物流各環節之間的無縫銜接、通關電子化服務,我國還與信息化發展較弱的國家展開合作,如中緬、中巴、中吉、中俄跨境光纜信息通道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與西亞部分國家簽署絲路光纜合作協議,構成支撐“一帶一路”國際物流通道體系的信息物流通道。

古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依托交通通道形成的貿易、文化交流是有歷史性和延續性的,其中物流通道的暢通保障了貿易暢通,維系了民心相通,亦加強了文化交流。“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近6年來,我國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交通干線和樞紐型物流節點,初步打造了聯通沿線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1.0版,也體現了“互聯互通”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成效。為了進一步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急需加強軟硬件及智慧物流建設,全面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物流通道體系逐步邁向2.0版。

為此,一要重視“物流實體通道”中可以分擔、分流的干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特別是陸上“六廊”之間的聯通,應重視鐵路和公路干線的並行建設,以干線公路為輔助,實現部分經濟流通量大的區域間分流,以提升貨物流通效率﹔同時應注意方向一致的區域之間海陸空國際物流通道運力資源的協調,避免因時間或物流成本等因素導致陸上物流通道過度擁擠而海上物流通道資源冗余的現象。二要完善“物流實體通道”中的物流節點體系和智能化,不僅應考慮在“一帶一路”建設一些樞紐級的(保稅)物流園區,也應逐步建設便於集疏貨物的區域級物流中心、公鐵與鐵水轉運物流中心等,形成服務於全程的多層級物流節點體系。同時應對物流節點因地制宜地投入自動化、智能化設施設備,推動提高國際物流通道整體運作效率。三要推動“物流信息通道”向智慧化層面推進。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服務於國際物流通道數字化信息平台建設,實現不同主體之間供需信息自動匹配、物流通道全程實時信息跟蹤、通關電子化與智能化。這不僅可以保証物流通道各環節之間有效銜接並提高效率,促進雙向物流發展,也可以有效降低全程物流服務成本。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