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黨聖元: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為人民奉獻學術精品

黨聖元2019年06月05日08:25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為人民奉獻學術精品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要做到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是一名文學研究工作者,我認為,在“四個堅持”中,“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是另外三個“堅持”的具體體現與衡量標准﹔貫徹落實“四個堅持”最終要落實到“以精品奉獻人民”上。

“精品”出之於“靈魂的創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這裡點出了文藝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本質和責任擔當,即文藝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從根本上來講,是一項“精神事業”,需要進入“靈魂”的層面和境界。單就文學研究而言,真正的精品無不出之於“靈魂的創作”,無不具有“培根鑄魂”的作用。“靈魂的創作”,是一種大精神、大境界、大擔當,可以用宋人張載的“橫渠四句”來概括﹔而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期許來講、以我們今天的時代要求來看,就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如此說來,文學研究中的“靈魂的創作”,既是一種使命擔當,又是一種精神揚厲,更是一種學問境界。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學術界受消費主義思潮影響出現了一股追求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走捷徑、搞速成,或者以大而無當的規模效應博取學術GDP而取勝,或者熱衷於制造話語泡沫來炒作自己,而沒有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於專心致志地治學,做有思想、有根基、有深度、有建樹的學問上來,致使學術研究出現短平快、淺表化、碎片化現象,以致空有“大派頭”,卻不見“大作品”,這些無不對文學研究的學術創新和學科建設帶來許多消極的甚至是負面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再次提醒我們,要對浮躁的學術之風保持高度警惕,沉下心來潛心治學,下苦功、使真功,敬於業、勤於業、精於業。隻有如此,才有可能進行“靈魂上的創作”,才能為人民奉獻學術精品。

“精品”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真正的學術精品要具有現實性,能夠反映現實、觀照現實,並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能夠承擔起時代與現實所賦予的學術使命。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接地氣,不要隻圍著概念打轉、在話語圈裡“死循環”,而應該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持續高度關注。其次,真正的學術精品要具有本土性,要立足中國現實,回到中國語境,植根中國大地,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比如,對於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來說,在這方面就要特別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研究。最后,真正的學術精品在理論上要具有文化自主性和學術獨創性。“行成於思毀於隨”,對於中國文學研究來說,尤其是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來說,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為,不做西方文論的“傳聲筒”,在中國幾千年文學傳統的土壤上深耕細作,在獨立思考中推進新時代中國文論的自主創新。

“精品”要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的基礎上產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一是不能沒有,一是不能混亂。”這就涉及人文學術研究中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的問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各種錯誤思潮在學界制造了不少混亂,即以文學理論批評研究而言,出現了唯西方文論之馬首是瞻的現象,認為隻有西方的當代文化、文論學說才是當下文論研究中唯一應該尊崇的東西,而經典馬克思主義似乎過時了,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則往往不屑一提。這種思想傾向和認知立場其實在學理上很難站住腳,研究實踐中更是往往導致價值偏離的現象。保持我們的民族特色,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根基,才能保持吸收外來文化的選擇能力,讓我們的研究成果集聚能量,煥發新的文化生命力。新時代人文學術研究植根於以經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分的土壤之上。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重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時代性與經典性高度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是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我們必須以其為指導,將其融會貫通到學術創新和創作之中。

生產真正為人民群眾所需要、所接受的“精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除了努力生產高、精、深、尖、獨的學術精品而外,還必須時時刻刻不忘為人民大眾生產所需要的學術食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這也對我們文學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對於文學研究來說,普及工作顯然是“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為人民服務意識的一種重要體現。專業性強、精而深的研究成果當然體現學術的專業水准而不可或缺,但是能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廣為傳讀的普及性研究成果也是非常需要的,並且不妨礙成為學術精品。我長期在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這兩個研究所在中外文學經典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普及性工作,所產生的諸如《唐詩選》《唐宋詞選》等,已經成為具有經典性的普及性學術讀物,深為社會大眾所喜愛。因此,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該把普及性工作放到一個重要位置,力爭生產出讓人民大眾喜歡讀、讀得懂、反復讀的成果,為人民奉獻普及性的學術精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文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獲得了豐厚的成果,我們應該把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糧,使其在培根鑄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隻有把個人的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牢固樹立學術精品意識,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學問家,才能真正肩負起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真正承擔起培根鑄魂、以文化人、以學輔世的使命,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具有鮮活生命力並能傳之久遠的學術精品。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