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項久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與“術”

項久雨2019年05月08日08:30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與“術”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研究”負責人、武漢大學教授

【研究心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 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現代社會,知識容量的迅猛增長、教育對象的特性變化、教育場域的深刻變遷都給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根本上看,能否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新的要求,能否給教育對象帶來精彩課程,關鍵在於授課教師能否把握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規律。對此,我們基於對高校思政課的“道”與“術”的深刻把握,能夠加深對這一論題的理性認識。

傳“道”解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內容

這裡所指的“道”,是理想信念的堅定之道、認識世界的正確之道以及改變世界的科學之道,三者從理想層面、智識層面、實踐層面上共同構成高校思政課的核心內容。

在高校思政課中,堅定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與對社會主義的信念,貫穿高校思政課始終,是評判高校思政課質量與成效的關鍵指標。高校思政課要傳好信仰之道,使大學生以更加能動、自覺的面貌投身於中國實踐,使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身與社會、國家的價值聯結,進而更好地發掘人生價值、實現人生意義。

高校思政課要將正確的認識世界之道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更好地認識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與中國文化,從歷史、理論、現實三個層面上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讓大學生更加透徹地認識世界、讀懂中國、把握時代。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高校思政課需要在教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基礎上,將自身的認識轉化為現實的行為,進而投身於改變世界的事業中。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傳遞好改變世界之道,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真理的魅力,在現實中感受發展的脈搏,在創造中發揮自身的才智,在實踐中貢獻更大的力量。

教亦多“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策略選擇

上好高校思政課,教師是最為關鍵的角色。教師隻有深度對接教育對象的學習需求,深度契合教育對象的心理特性,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思政課的學習,才能切實提升“到課率”“聽課率”與“抬頭率”。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能停留於教材內容的簡單傳授,而是要做到立足教材並高於教材,提升課堂的學術質量、學術水平與學術魅力。部分教師未能在課堂中運用好學術資源,未能提升課堂的深度,使課堂變得乏味、無味、無趣,學生便游離於課堂之外,高校思政課的成效也便由此降低。因而,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用好學術、用對學術,以學術的解釋力來提升學術對課堂的影響力。

要運用好話語的藝術、授課的藝術與引導的藝術。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把握好教材話語與教學話語、文本話語與生活話語、學生話語與學習話語、冷門話語與熱門話語等話語方式之間的關系,綜合運用能夠感染學生的話語方式﹔運用好授課的藝術,做到生動形象,營造出一種思想的現場感、歷史的現場感,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與獲得感﹔運用好引導的藝術,既有直接引導又有間接引導,令學生如沐春風、豁然開朗。

置身於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學會運用技術提升教學效果。除了運用翻轉課堂、網絡直播、線上學習平台、數據庫等技術手段之外,還要主動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5G、雲計算的技術潮流,著眼於課堂內容質量的提升,讓技術為高校思政課增添源源不斷的活力。

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道”與“術”的深度融合

高校思政課教師既要傳“道”,也要善“術”。高校思政課教師使命重大、任務艱巨,必須認識與把握“道”與“術”之間的辯証關系與內在關聯。傳“道”與善“術”是不可分割的,“道”的傳遞需要“術”的輔助,“術”的價值在於推動“道”的入腦入心。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主動適應、積極作為,結合自身教學特色與教育對象需求,准確把握高校思政課的授課規律,將“道”與“術”有機結合、內在貫通。

“道”與“術”相融合才能最大程度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根本判定標准在於學生是否真學、真信、真懂、真用,我們必須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導向,避免簡單從課時數、評教分數等量化指標入手的評價導向。實際上,“道”與“術”有機融合是推動學生真學、真信、真懂、真用的有力支撐。並且,學生相信“道”、肯定“術”是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更為根本的評價標准。

推進高校思政課“道”與“術”的深度融合需要久久為功、持續努力。在高校思政課中,“道”與“術”的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法或組合,而是有機地融合。對於不同類型的傳“道”需要,要輔之以不同“術”的支撐,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基於實際情況進行精准判定與深入分析。對於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而言,“道”與“術”的融合需要也不盡相同。因而,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在把握教學方式“普遍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各自教學過程中的“特性”,將二者融通起來,探索出適應教學需要、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與方法體系。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