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薛其林:中國現代學術體系構建過程中唯物史觀的影響與作用

薛其林2019年05月08日08:30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中國現代學術體系構建過程中唯物史觀的影響與作用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代學術體系構建過程中唯物史觀的影響與作用研究”負責人、長沙大學教授

【專家論壇】

20世紀初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中西古今學術整合、調適、創新時期,社會轉型、西學東漸、學術創新共同推動著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型。這一時期,中國現代學術的特點是古今中西學術之間多層次的交匯碰撞、解構與重構、融合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后,因其科學的理論稟賦、豐富的思想內涵、堅定的人民立場,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學術界確立起指導地位、產生了巨大影響,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和旺盛的生命力,彰顯了真理的價值。“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因此,從學術視角回顧總結唯物史觀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的邏輯關系,唯物史觀在中國現代學術體系構建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澄清學術界對唯物史觀存在的模糊甚至錯誤認識,回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理路,對於我們在學術研究中把握和運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和排他主義,正確對待學術傳統和異域文化,進行科學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現代學術轉型過程中唯物史觀影響力的彰顯

中國學術現代轉型,從形式上看,主要表現為由傳統的“四部之學”(經史子集)到現代“七科之學”(文、理、法、商、醫、農、工)的過渡、由傳統的“通人之學”到現代“專門之學”的過渡。從內容上看,則表現為西方新的學術理論和方法的廣泛運用。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在本體論意義上,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看作一個統一整體﹔在活動論意義上,將社會生活與社會生產辯証統一﹔在結構層次上,把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制度、社會心理和思想意識體系統一起來﹔在形態學意義上,把社會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唯物史觀以巨大的理論張力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被証明是具有科學性、革命性和旺盛生命力的真理。唯物史觀科學的理論品質和改造社會的強大功能不僅適應了中國現代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而且其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人民立場等方面也深度契合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其關注現實、變革社會、創新學術的強大實踐功能得到充分體現。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術界成功實現了研究理論和方法的轉換、研究對象和主體的轉換、研究重心和功能的轉換,各個學科的學術理論和體系逐漸成熟,學術隊伍逐漸壯大,學術成果逐漸豐碩,學術影響力逐漸彰顯。

學術爭鳴中唯物史觀話語權的確立

在思潮澎湃、眾說蜂起的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唯物史觀作為后起的學術流派,直接參與了多次學術爭鳴。在爭鳴中,唯物史觀成功突破了資產階級學者西方文化中心論和保守主義學者本土文化中心論“可信與可愛”“求真與致用”無法兩全的局限,日益贏得學人的青睞,不斷擴大影響和陣地,逐步確立起學術聲望和話語權,極大影響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學術和思想文化。面對唯物史觀“像怒潮一樣奔騰而入”的學術奇觀,政治上、學術上都排斥馬克思主義的胡適也不得不承認:“唯物的歷史觀……在史學上開一個新紀元,替社會學開無數門徑,替政治學開許多生路……這種歷史觀的真意義是不可埋沒的。”在規模宏大的學術爭鳴中,唯物史觀堪稱學術思想和理論陣地上的一面鮮艷旗幟。

隨著學術話語權的確立,唯物史觀主張的階級斗爭論、群眾史觀、人民文學論、社會現實論滲透和影響著廣大學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價值觀。各界學者抱著求真求是的學術情懷和構建現代學術體系的使命,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開拓出了學術研究的全新格局。

中國現代學術體系構建過程中唯物史觀的巨大成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一開始就存在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和學術化兩個路徑。由於巨大的社會危機和快速演進的政治社會變革,加上馬克思主義強大的改造社會功能,所以,前一路徑無可爭議地處於優勢地位。但這並不影響后一路徑在學術界的巨大影響和地位。因為,馬克思本人就是一位偉大的學者,馬克思主義是以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為基礎在不斷積累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孕育出來的,其知識體系、學理價值、思想光芒是人類學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唯物史觀確立了科學認識社會的對象,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闡明了社會變革和社會革命的邏輯思路。唯物史觀作為中國學術走出經學時代的強大理論武器,在中國介紹和傳播、詰難和爭鳴中,在學術界質疑、排斥、接受和認同的過程中,在現代哲學革命、史學革命、文學革命等一波接一波的學術變革中,脫穎而出,影響及於中國學術現代轉型的每一個進程、每一個層面、每一個學人,確立起學術思想的指導地位,奠定了中國現代學術研究范式,開創了中國學術研究的全新局面,促成了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型。

唯物史觀拓寬了學人的學術視野。唯物史觀的理論價值在於揭示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証關系,思想變動與物質變動的制約關聯等等有關人類社會演進、改造的基本原理,促使人們跳出原來的理論框架、思維視角,拓寬了學術視野,確立了新的研究對象與主體,實現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現代意義上的轉換。

唯物史觀奠定了新的學術研究范式。在唯物史觀的影響下,中國學術研究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話語模式採用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與風格。尤其是物質利益與階級分析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方法等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原則,成為了中國現代學術研究遵循的基本范式。

唯物史觀直接推動了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型。唯物史觀經過直接參與各種爭鳴,不僅及時批判了各種歷史唯心主義思潮,澄清了人們在理論上的一些模糊認識,提高了識別真假唯物史觀的水平,而且在爭鳴中宣揚了自己的觀點,擴大了影響和陣地。在唯物史觀的影響下,中國學術界跳出了西方文化中心論(自由主義思潮)、本位文化中心論(保守主義思潮)和非中心非本位文化論三派長期學術爭執的窠臼,突破了可愛與可信、求真與致用、形上與形下的理論局限,成功實現了學術界由自由主義思潮、保守主義思潮、馬克思主義思潮三足鼎立到馬克思主義思潮一枝獨秀的全新局面,促成了傳統學術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展現了新的學術氣象和風格,初步構建起了唯物史觀指導下的中國現代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藝學等學術體系,催生了一支“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和一大批學術巨星,誕生了代表各個學科的豐碩學術成果。“這支生力軍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文學藝術領域中,不論在哲學方面,在經濟學方面,在政治學方面,在軍事學方面,在歷史學方面,在文學方面,在藝術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一時間,大眾哲學、民眾史學、人民文學、人民戲劇、人民音樂、人民美術,風起雲涌,蔚為壯觀。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