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韓震:學術誠信是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韓震2019年04月10日08:24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學術誠信是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研究”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解決好學風問題。”這一重要講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當前,一些不良的學術風氣嚴重影響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制濫造,有的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有的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將硬措施與軟約束相結合,大力推動學術界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

良好的學風與學術生態的前提就是學術誠信。《中庸》雲:“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就是說,客觀世界本身按照客觀規律自行存在,即所謂“天道”就是誠,它不會改變自己的規律﹔而“人之道”就是追求誠,即要順應“天道”實事求是地對待世界。在這裡,誠實地對待自然、社會、他人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就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而且是一個基本的道德問題,即“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在這裡,真誠就是天然的善、天然的美。自然規律是無法改變的,那就必須實事求是地對待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如果人違背客觀規律做事,那就是有違“天道”﹔如果企圖掩蓋事物的真相,那就走向虛偽。虛偽就是不真誠,虛偽就是不符合“天道”。

學術誠信是基於自然法則的學術規范。既然“天道”是不因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客觀規律,那麼隻有通過對客觀世界的探索,真實地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做到按照自然規律或“天道”來辦事、生活,成為實事求是的“誠之者”。在學術研究領域,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必須以客觀事實為根據、以認識客觀規律為歸旨。客觀地或誠實地對待自然世界和社會問題,是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不可抗拒或超越的存在論意義上的硬規范。如果違背了這種規范,必然是遠離“天道”、遠離真相、遠離真理。誠實地對待學術,才能守住世間正道。正如劉禹錫所說的,“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可見,客觀地認識自然和社會,實事求是地對待學術研究,是基於自然法則的最基本的學術規范,也是最重要的學術道德。就此說來,學術誠信,善莫大焉。

學術誠信是保障學術共同體信任的基礎性規范。學術研究作為一種社會共同體的事業,還讓學術誠信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倫理意義。學術研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學術是共同體的事業。人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如果人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就必然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如果不誠實地推出虛假的“研究成果”,就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倫理后果。一是錯誤引導他人的研究活動,使別人的探索脫離實事求是的軌道﹔二是妨礙人類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活動的深入,影響知識的發現和傳播進程﹔三是學術不誠信必定削弱社會對學術活動的信任,讓學術研究無法順暢地發揮其社會功能。

學術誠信是守望學人成長的前提性規范。人是通過實踐和學習而逐漸成為特定時代和特定社會的人的。同樣地,學者也是一個生成性的存在。人的認識活動對人的成長是具有根本的生成意義的,人必須在持續的學習中才能持續地生成為人。當出現不誠信的認識活動時,人的學習活動實際上就停滯下來了,人就變得不成其為人,或不成其為人之本質意義上的人。人是在社會中學以成人的。學,就要有可以學的真實知識、客觀的社會現實、真誠的社會理解,人是在不斷擴大的交往中學以成人的,交往范圍的擴大讓人學以成為更豐富、更有內涵的人。這就需要真誠的學術態度、實事求是的研究活動加以保障。人在學以成人中成為歷史的真實的人﹔成為有真實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的人﹔成為有實際意義和真誠價值的人﹔成為有真實實踐活動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學術誠信是保障學術研究健康發展富有成果的根本性規范。人類認識是一個積累性發展和躍升的過程。隻有站在前人已經到達的學術高度基礎上,才能有進一步的更深入的認識。所有的學術成就都是基於我們站在前輩已經獲得的學術成果之上。科學知識體系是一個歷史的累積過程。如果出現學術不誠信的情況,許多認識是虛假的,那麼學術發展的大廈將建在不牢靠的基礎之上,那樣構成的學術成果總有一天會轟然崩塌。隻有學術誠信才能保証學術成果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學術誠信還是社會公俗良序的守望者。實際上,學術誠信與否,不僅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問題,而且還在人類行為上具有道德形而上學的意義。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因此自主自覺的認識活動是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且具有道德意識的前提。一是學術誠信事關精神層面和內在性的真誠。人在認識和精神層面上是誠實的,才能夠真正做到“是其所是”﹔如果人在認識和精神層面上弄虛作假,那麼就讓自己處於“是其非是”的境地。二是學術成就與榮譽是對人創造性價值的肯定,事關歷史評價。如果弄虛作假,不僅造成名譽的不公正,而且會從內在的精神層面侵蝕和敗壞人們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三是承認別人的學術成就,也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問題。如果受到別人思想成果的影響,就應該承認這一點,這是對別人應有的尊重。

總而言之,在知識經濟時代,學術誠信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道德規范。這事關知識的創新,也事關學術的社會功能,更事關社會的美德和行為底線。在學術探索的路途中,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必須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在學術研究中,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到真的就是真的,不能把假的偽裝成真的。學術研究是造福人類的創造性活動,必須嚴肅對待。每個學者在從事學術研究時,都要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做一個真誠的人、純粹的人,“不要人夸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

(責編:王楠、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