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孫洪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孫洪坤2019年03月27日15:21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綠色生態文明’理念下環境公益訴訟立法完善研究”負責人、浙江農林大學教授

【研究心得】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體現了我們黨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論上的新發展、新升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基本方略不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繪了欣欣向榮的美麗畫卷、增添了生機勃勃的生態元素,而且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博弈之困、可持續發展之惑提供了新方案。具體來說,這一基本方略蘊含以下價值意蘊。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來自自然界,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就會得到自然的反哺,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大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我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不再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突破了以往各國“先污染后治理”舊發展模式的窠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道法自然”“贊天地之化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等,無不內蘊了中華文明朴素而又博大精深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誡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一個多世紀以來,無數的環境事件深刻印証了這個警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要求我們樹立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生存哲學觀,對自然給予尊重、順應、保護,從而建成和諧美麗家園。

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過近幾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大部分時期秉持著人類中心主義而對大自然進行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異化、斷裂,造成了各國接踵而至的惡性環境污染公害事件,生態環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嚴重威脅到人類基本的生活生存。21世紀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危機,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其中提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展現了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倫理觀,不僅為中國,更為喚醒整個人類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理性解決全球生態危機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步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將會証明,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所蘊含的嶄新的發展政績觀、生存哲學觀、生態倫理觀,不僅為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行動指南,也為其他各國解決生態危機提供有益借鑒,並對全球生態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