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趙學清 孫鴻亮: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范式”新探

——以“陝北說書”為例

趙學清 孫鴻亮2019年03月12日10:2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陝西師范大學教授、延安大學教授

中國西北地區有著豐富的戲曲和歌謠,它們是中國民間文藝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如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北方廣泛流行的梆子戲深受秦腔影響﹔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地的“花兒”是西北世代相傳的民歌,廣受當地人民喜愛﹔陝北盲人說書,依附於民俗信仰儀式,至今尚有長篇書目160余篇,是很有價值的民間敘事文學,等等。這些戲曲歌謠在民間廣泛流行,對民間信仰、民間精神和民風民俗等產生重要影響。

20世紀初期,陝北說書漸漸引起知識界的注意。40年代著名陝北說書人韓起祥的表演引起社會重視,陝北說書因此進入知識階層視野。在經歷了“延安文藝”“民間文藝集成”“非遺保護”幾個階段后,陝北說書研究取得一些可觀的成果,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研究開始增多,一批成果相繼問世,但從學術發展角度看,現有研究還存在不足。如對陝北說書的“活態”民俗文化語境重視不夠,利用多學科交叉方法研究的意識不強等,尤其是理論探討還停留在表面。這集中體現在對陝北說書的研究過於重視“書面范式”,忽視“口頭范式”﹔重視文本,忽視“活態”﹔本是口傳文學的口頭性、傳承性、集體性等特點,在書面文學研究范式下卻被視為陳詞濫調、不夠文雅等,這種狀況已經影響到陝北說書研究的深入,有必要重新考慮這類口傳文學的“研究范式”。

如何突破陝北說書的研究現狀,哈佛大學的口頭詩學研究成果值得借鑒。以帕裡和洛德為核心開創的口頭程式理論“帕裡—洛德理論”,又稱“口頭詩學”,在古典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和文化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曾多次前往巴爾干地區進行長時間田野調查,在此基礎上提出口頭程式理論,包括“程式”“主題或典型場景”和“故事范型或故事類型”三部分。利用這些概念和相關口頭史詩文本分析模型,他們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杰出的口頭詩人能表演成千上萬的詩行,具有流暢的現場創作能力等問題。

雖然口頭程式理論並不一定都能適用於中國的口傳文學研究,但對我們仍有參考價值。一方面,口傳文學與書面創作文學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應完全相同,盡管它們都屬於“文學作品”,但性質不同。口傳文學藝人從學習創作技巧到進入創作過程都與文人創作過程存在較大差異,如陝北說書的創作是在口頭演唱過程中完成的。說唱藝人通過“口頭—聽覺”進行學習,通過口頭現場創編完成作品,並通過“口頭—聽覺”完成傳播。因此,對陝北說書的研究不能簡單套用研究書面作品的方法,而忽視其作為口傳文學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陝北說書研究是藝人的說唱文本與文本外的語境、聽眾等共同創作了說唱文學的意義。一個經歷了若干代民間藝人千錘百煉的口頭表演藝術傳統,一定是高度程式化的。這種傳統既塑造了表演者,也塑造了觀眾。聽眾與藝人具有互動關系,因共有的特定文化傳統知識,使演出順利進行。“演唱之前的儀式,演唱中的各種禁忌,演出活動本身所蘊含的特殊意義和特定的社會文化功能,都不是僅僅通過解讀語言文本就能全面把握的。”

在口頭傳統中,對程式的界定是“特殊的詩的句法結構中的短語、從句和句子”。所謂“特殊的詩”是要求符合程式的語言單位應有相同的韻律要求。對於漢語詩歌來說,格律的基本特點是上下兩個具有平仄關系和固定字數的對句,並且偶數句押韻。陝北說書較常出現的是以七言為主的整齊句式,在句型上遵循“二二三”的順序排列,偶數句押韻。例如:“霎時來在書房門,一把抓住雷寶童。”“按住公子暫不論,再說小姐吳鳳英。”在韻轍的使用上,除了書帽和小段外,幾乎所有陝北說書的長篇書目都是“中東轍”和“人辰轍”混用。

陝北說書中最穩定的程式,是表現故事人物的姓名和常見事物。如愛情故事與民間傳說中的男主人公姓名大都叫“×寶童”,女主人公的姓名則豐富許多,常見的有“×鳳英” “×桂英” “×月英” “×秀英” “×美容” “×美雲”等。這是由於大多數的“姑娘招相公”故事中通常需要幾位不同女性形象的緣故。程式是由於現場表演的急迫性而出現的一種形式,這對說書人來說非常必要。因為故事中被講述對象的姓名屬於高頻詞匯。故事人物姓名的程式化有助於說書人緩解壓力,快速構建詩行。在人物姓名之外,說書人還常用“相公”“小后生”以及“女花童”“女釵裙”等詞,它們本身就是程式,可與所指代的人物姓名互換。

陝北說書在表現各種動作或行為狀態時,也有許多程式化表達。如表示動作或行為發生時,“不消停”“沒慢行”“忙起身”可互換。陝北說書人還從方言口語中汲取了大量獨特的表達方式,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程式。如“動詞+不定”就是固定結構,用來形容動作狀態令人不堪忍受或難以實現。如:“一陣更比一陣重,疼得夫人撐不定。”“撐不定”就是撐不住,忍受不了。類似這樣的程式在陝北說書中可以分為很多類型。對於說書人來說,積累豐富的程式是其進一步創造的基本功。對於一個成熟的說書人來說,並不會因積累程式而受其束縛,程式技巧反而會使其成為一名優秀的藝人。

“程式”之上的單元是關於某一事件或主題的描述性段落,稱為“主題或典型場景”,陝北說書人則稱之為“書套”或“家數”。一些重復出現的唱段被說書人起了名稱,如點兵段、梳妝段、升堂段、打殺段、過山段、刮風段等。以“丫鬟梳妝”為例:“有心梳一個盤龍髻,兩根卷毛不爭氣。有心梳一個臥龍關,幾根黃毛長得短,將就著梳了對毛卜鬏,看上去好像是糞爬牛,賭氣扎了個毛圪爪,活脫脫河裡的癩蛤蟆。”這種重復出現的事件和場景是故事的組成部分,對說書人來說,如果能記住一些典型的“書套”,就可以在演唱中反復使用。書套是構筑長篇故事的基本片段或段落,是口頭藝人能說好長篇故事的基礎。因此,說書人在學藝過程中非常重視書套的學習,書套也僅限於師徒之間傳授。

在書套之上,口頭詩學的最大結構性單元是故事類型,表現為完整的“事件序列”或“事件鏈”。以此來看陝北說書,“流浪”和“征戰”是其中兩個典型的故事類型。“流浪”一般包括分離、遇難、遇救、團圓四個單元序列,並最終指向“報應”的兌現和苦盡甘來的幸福結局。而“征戰”故事多來自歷史演義,單元序列一般包括接到戰書、出征、遭困、搬兵、再次出征、解困並班師回朝。其間通常會出現“招親”事件,並成為這一穩定結構變異的主要表現。流浪和征戰是陝北說書中主要的故事類型,其他題材相對較少。陝北說書故事類型的基本框架是穩定的,但在特定書題的文本中,各單元序列的表現形式又千差萬別。穩定性和變異性在口頭傳統的故事類型層面上同樣存在。

口頭詩學理論為研究陝北說書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能夠幫助確立陝北說書新的“研究范式”,希望借此推動陝北說書研究的新進展,當然也包括借鑒其他“研究范式”,共同促進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