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飛躍:唐代樂人的流動與曲子詞的興起

李飛躍2019年01月30日10:4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唐至五代宮廷教坊樂舞人員的流散與曲子詞的興起”負責人、清華大學副教授

詞體尤其詞的起源研究,離不開對樂工、歌伎等樂人活動的考察。唐代樂人的流動主要有兩種趨勢,先是漢魏以來的胡樂東漸,大量樂人由西域流入中原,帶來了新的樂器、技法與樂曲,相當一部分詞調就源自胡樂。胡樂東漸促進了隋唐燕樂的繁榮,並成為曲子詞興起的音樂基礎。

“安史之亂”以后,宮廷、教坊及中原樂舞人員不斷流散。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戰事頻仍、社會間歇性動亂,大量宮廷教坊樂人或被賜贈、放出,或被劫掠、販賣,或逃亡河湟、蜀地,或流落江南、塞北。重新匯聚及培養起來的樂舞人員少則十數年、多則三五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流散,地域之廣泛、數量之眾多,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樂人流動與唐五代詞調的來源。原本僅限於宮廷演出的樂曲,隨著宮廷與教坊樂人的流散而廣為傳播。一些教坊曲與宮廷曲演變為詞調,而詞調的形成正是曲子詞獨立的標志。崔令欽《教坊記》記錄了盛唐教坊大小曲343個。據任半塘《教坊記箋訂•曲名流變表》統計,其中79個演變成了唐五代詞調,而今見唐五代所用詞調總計才180調左右。據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考察,“今天可以考見的唐代著辭曲在70曲以上,其中至少有47曲源出於教坊”。這說明宮廷及教坊樂人在眾多詞調的創制和傳播過程中,在早期詞的興起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沈鬆勤曾指出:“如此多的教坊曲能演變為詞調,首先要有一個從教坊到民間的傳播過程,否則不會被民間的填詞者所選擇和運用。”原本歌舞於宮廷和教坊的曲調,到晚唐五代成了各地樂妓的常用曲。敦煌詞、《花間集》《尊前集》、南唐詞等多據源自教坊曲的詞調創作,如敦煌詞所用69個調名中見於《教坊記》者45個,《花間集》所用77個詞調中有55個為教坊曲名。

(二)樂人流動與唐五代詞體的生成。任半塘在《教坊記箋訂•弁言》中指出:“研討唐詞者,若僅結合音樂,而遺卻伎藝,則底蘊未窮,於形象之解釋,將難於准確。”所謂“伎藝”,即包括歌妓的歌舞活動在內。作為歌舞活動的主體,宮廷及教坊樂人逐漸成為各階層特別是文人士大夫的娛樂伙伴。伴隨樂人流散與教坊曲外傳,民間較為粗放自由的民歌、樂曲也借鑒了教坊曲的樂律規范,曲調和曲式逐漸確定,體制和風格上也更加成熟。大量短小規范的曲子涌現,為文人“按樂填詞”創造了條件,也為伶工詞的興盛和士大夫詞的興起創造了條件。“倚聲填詞”與“選詩配樂”蔚成風氣,越來越多伶工詞的出現及詞集的編纂,使詞體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樂曲、歌唱與文本規范。唱本、樂譜、詞章的傳抄尤其是隨著《金奩集》《尊前集》《花間集》等歌本的編輯傳播,詞調與唱法逐漸確定,詞體文本日益規范,格律逐漸形成,“依調填詞”逐步轉化為音韻學意義上的“倚(字)聲填詞”,曲子詞作為一種詩歌體式最終確立。

(三)樂人流動與唐五代詞內容風格的確立。宮廷和教坊樂人為保存、傳承音樂,常會集錄並編纂歌本以應不時之需。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時太常舊相傳有宮、商、角、徵、羽《燕樂》五調歌詞各一卷,或雲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詞多鄭、衛,皆近代詞人雜詩,至(韋)綯又令太樂令孫玄成更加整比為七卷”。《舊唐書》因“五調法曲,詞多不經,不復載之”,今雖難詳端倪,但從《花間集》歐陽炯序中或可窺一斑,“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艷﹔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主體應是艷曲。《花間集》雖專寫艷情,但“去諸調之始義已遠”。“詞為艷科”即由樂工歌妓為詞體打下的烙印,文人士大夫的創作也不得不循其“香徑”。故任半塘在《敦煌曲初探》中說:“《花間集》序所稱‘詩客’,作‘曲子詞五百首’,乃繼晚唐溫庭筠等‘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風氣丕變以后,文人已揭下面具,公開負起為曲子作辭的任務,不復畏譏訕矣。‘曲子詞’一名,至是昭然大著!”

(四)樂人流動與唐五代詞創作中心的形成。隨著唐五代樂人的流散,將音樂上較為規范的燕樂由宮廷教坊傳播到地方之幕府庭院、坊市之秦樓楚館,由中原傳播到西蜀、邊塞和江南。與此同時,中原長期處於戰亂,北方文人向南及向西遷移,與樂人流散的時間、地域一致。五代時有詞作傳世之文人49人,一直生活於北方者僅李夢符、李存勖、和凝、陶榖等4人,其余45人除少數為南方人,大多數都是由北遷南者。樂人流散民間和中原樂人大規模流向河湟、兩川與江南,促進了文人與樂人的交游與花間尊前歌詞風氣的流行,促進了小型樂舞的繁榮和伶工詞的興起。從樂人、文人的流動與交游角度研究曲子詞的興起,尤其敦煌、西蜀、南唐等創作中心的形成,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早期詞的地域分布與群體風格。北宋統一之后,樂人回流汴梁,各地舊曲匯總於宮廷教坊,舊曲翻新成為時尚,又促進了令詞向慢詞的演變和士大夫之詞的興起。

總之,從唐代樂人流動的角度考察曲子詞的起源與興起,可以綜合構成和影響詞體各因素,透過現在的棱鏡分析既往的多種可能性,克服以往文學文本研究的不足,更為全面地認識唐五代詞的創作方式、表演傳播、藝術特征、社會生態及文化功能。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