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心峰:探索古典藝術理論體系建構的力作

李心峰2018年11月20日14:3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

挖掘整理中國古典藝術理論資源,探討理論體系建構的學理路徑,這既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更是建設中國特色藝術理論的必然要求。由夏燕靖教授主持完成的專著《中國古典藝術理論體系建構研究》,入選2016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是一部探索中國古典藝術理論體系建構的力作。

挖掘豐富資源 概括理論體系

該書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以文獻為依托,深入挖掘整理與中國古典藝術理論密切相關的豐富學術資源,以歸納概括中國古典藝術理論體系為學術目標,對中國古典藝術理論進行系統闡釋,為當代中國藝術理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參照。

中國古典藝術理論,具體呈現於中國古代的詩論、文論、書論、畫論、樂論、舞論、戲曲論、工藝論等等之中,又與中國古代經學、子學、史學、宗教、哲學等領域密切相關、相互交融。對於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挖掘整理,需要做艱苦而巨大的文獻資料搜集整理、鑒別選擇的工作,更需要清晰的藝術理論與藝術學的學科意識與學科自覺。如何將哲學的、美學的、文論的、詩論的以及其他各門藝術如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曲、工藝等領域的史論豐富文獻納入進來,梳理出其理論的基本觀念和重要概念范疇,按照內在邏輯結構形成理論體系,這確實需要有高度的概括和系統的闡述。如是說來,這是一項龐大的理論建構的系統工程,需要重點闡釋理論觀念、理論結構、理論創新及意義,以顯示理論的生命力、內容的豐富性和體系的系統性。從該書論述內容看,作者的確朝著這一學術目標做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探索成果,體現出以下三方面鮮明的特點。

一是強調並努力體現理論資源構成的多元性。這是滿足古典藝術理論體系建構內涵豐富性的需要,意義就在於形成理論思想的豐富多彩。二是注重理論闡釋的多元視界融合。既努力挖掘古代藝術理論所發生的原文化背景下的原生本義,更努力闡發對象在新的歷史文化語境下經過視界交融后形成的再生語義,這構成了今日對於古代藝術理論的闡釋在視界上的多元融合與語義上的多元復合。這種古今交融的闡釋,既與古典藝術理論有著血脈傳承的聯系,又與傳統理論本身的面貌有著明顯的差異。應該說,理論闡釋的多元視界融合,既是理論體系建構的突出主張,也是作為當代學人對於古典理論資源進行現代闡釋做出的必然選擇。三是揭示理論發展軌跡的交織性。所謂發展軌跡的交織性,是指理論發展融匯了古代藝術理論各種思想資源的多重脈絡、眾多支流,在發展過程中又相互交織交融,形成特有的、極其復雜的縱橫交錯的演進軌跡。作者做了充分的努力,以圖盡可能准確細致地描繪這一軌跡,反映出理論思想的動態發展過程。

區分理論層級 建構理論框架

中國古典藝術理論林林總總,紛紜龐雜。如何能夠清晰地理出頭緒,建構起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論框架?對於當代藝術學人來說,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值得稱道的是,面對這一復雜繁難的對象,作者從《易•系辭上》有關“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思想得到啟示,找到了一條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合理路徑,這就是把古典藝術理論區分為不同的理論層級。

如作者所言:“若從理論研究構成的層級來說,可以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大類之別。”作者將中國古典藝術理論中有關“藝術本質與特征、藝術功能與創作、藝術鑒賞與品評”等最基本的原理性理論放在這一層級中探討,特別是關於“文”與“道”、“道”與“藝”的理論思辨﹔關於詩與藝術“言志”與“緣情”、“心畫”與“心聲”等的本質論闡釋,更是被作者放置在中國古典藝術理論形而上層級的核心,分別以專章做重點探討。這便是第二章與第三章所探討的內容。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劉勰《文心雕龍》以《原道》《征聖》《宗經》等篇作為全書的“文之樞紐”以統領全篇的匠心獨運與分層理據。在這一點上,本書與劉勰對《文心雕龍》全書結構的總體布局,有一種精神上的繼承性。作者對於古典藝術理論中的形而上的理論的意義有充分體認:“這部分的理論構成非常重要,它是整個理論體系建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內涵”,“如果將中國古典藝術理論體系建構比作是建造一座大廈的話,那麼,這一理論構成部分的作用,就是最為基礎的建設工程”。

關於中國古典藝術理論中的形而下的理論,作者指出:“總體說來,形而下的理論在整個理論體系建構過程中處於中層與下層,甚至是末端的理論范疇”,它們“在邏輯方法上始終銘刻有科學主義(即實証主義)的色彩,是客觀的、精確的、實証的和實用性的解釋性理論”。該書第四章至第十章分別討論的藝術意象與意境的“美學觀”、雅與俗的“雅俗觀”、器以載道的“物化觀”、表演藝術以技入道的“表演觀”以及藝術的“批評觀”“接受觀”“空間觀”等,大致屬於作者所謂古典藝術理論中的形而下的理論范疇。作者對於各章所討論的這些古典藝術理論命題,能夠旁征博引,融會貫通,歸納概括出各問題領域“藝術一般”的理論。這種對於古典藝術理論的闡釋功夫,很值得肯定,其在今日有中國特色藝術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的學術參照價值,也是很明顯的。

揭櫫古典 推陳出新

該書最后一章“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當代性’意義闡釋”及“結語”部分,可視為第三大版塊,值得特別關注與評介。主旨就在於探究古典藝術理論的“當代性”,即如何適應當代文化創造、藝術生產的時代需求、煥新理論傳統的主題。這既是對古典藝術理論傳統的傳承,更是為建設當代中國特色的藝術理論提供充分的本土理論資源,奠定其來自傳統理論的厚重基石。這一論題的探討,事關藝術理論建設的重大問題,更是揭示古典藝術理論體系“當代性”建構的核心話題,目的在於揭櫫古典藝術理論作為推動國家現代化軟實力的內生動力和精神支撐的價值。

綜上,該書有理論上的深度與廣度的探討,並進一步闡明了古典藝術理論的發展脈絡,且體現了古今一脈相承的藝術理想,這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藝術理論領域的具體體現。在藝術領域堅持文化自信,自然離不開對傳統藝術及藝術理論價值的認識。以文化自信的觀念為引導來做論題探討的提升解釋,關鍵在於對傳統文化的歷史進程及其作用要有深刻的認識,並對文化發展規律要有正確的把握。這是繼承弘揚傳統文化藝術、煥新理論傳統,將古典藝術理論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繁榮發展這一歷史使命的主動擔當。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