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亮:“英國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張亮2018年10月23日13:0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馬克思學’形成和發展、意識形態本質及其當代走向研究”首席專家、南京大學教授

1956年新左派運動興起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兩代英國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在著力解決英國本土問題的過程中,批判蘇聯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反思繼承英國本土以及歐洲大陸的馬克思主義資源,創立“英國馬克思主義”。在多元多樣的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圖景上,若以對西方主流學術界的思想影響計,“英國馬克思主義”無疑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個流派。它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創造出一批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學術著作,在對歷史唯物主義做出實質性推進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歷史唯物主義在西方主流學術界的理論聲譽和影響力,進而深刻改變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地圖,使英國一躍成為可以和德國、法國相抗衡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輸出地。

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英國馬克思主義”者都出身非哲學:愛德華•湯普森、莫裡斯•多布、艾瑞克•霍布斯鮑姆、佩裡•安德森是歷史學家,雷蒙•威廉斯、特裡•伊格爾頓是文學批評家,理查德•霍加特、斯圖亞特•霍爾是英國“文化研究”的開創者,拉爾夫•密裡本德、鮑勃•雅索普是政治學家。他們何以能夠實現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應用和發展呢?首先,他們都高度重視哲學,曾在思想發展的不同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進行過深入的學習、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抽象的哲學原理本身,而是為了指導各自的具體研究。這使得他們比較容易克服教條主義的桎梏,把握到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內涵。其次,他們都具有自覺而強烈的本土意識,努力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引解決英國本土問題。這一方面推動他們找到了真正具有時代性的本土問題,另一方面激勵他們發掘必要的理論資源進行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最后,在解決本土問題的過程中,他們自覺走“哲學與社會科學的聯盟”道路,用恰當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指導研究,以開放的姿態吸收、綜合各種有益思想資源,積極採用跨學科研究達成問題的解決。應當講,“英國馬克思主義”努力解決本土問題是“因”,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應用和發展是“果”:隨著本土問題的科學解決,歷史唯物主義的應用與發展自然也就結出了甜美的果實。

“英國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應用和發展主要集中在社會形態、階級、國家和文化這四個領域。

社會形態演替是脫離人的主體活動的單純經濟決定論過程嗎?教條主義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在1946年的《資本主義發展研究》中,多布通過令人信服的實証歷史研究發現: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方面通過在農業領域的擴張,促使生產率低下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逐漸解體,從而為自己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另一方面,它通過在工業領域的擴張,導致城鎮和資產者的迅速發展﹔不斷發展壯大的資產者抓住光榮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這兩個重大歷史契機,通過開展階級斗爭,最終在政治上擊敗封建貴族,從而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地位。也就是說,多布既肯定生產方式矛盾運動在社會形態發展過程的最終決定作用,也強調主體實踐的重要作用,因為生產方式最終是通過階級斗爭這種主體實踐為自己的發展開辟道路的。在奴隸制解體后的歐洲,為什麼隻有西歐過渡到了封建主義,進而又過渡到了資本主義?安德森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出色解答,讓西方主流學術界對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學說具有了更強的共鳴、更大的認同:生產方式是社會形態演替的最終決定力量,但它始終存在於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最終決定作用的發揮必然要受到具體的社會階級結構和國家政治傳統的制約,隻有在適合的土壤中,先進的生產方式才能戰勝落后的生產方式,獲得統治地位。

階級和階級斗爭是馬克思恩格斯政治思想的核心。但歷史上的工人階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直接論述過這個問題。湯普森在1963年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從馬克思的相關原則性論述出發,具體分析了英國工人階級從“自在的階級”向“自為的階級”的發展,在一系列問題上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第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工人階級形成的前提條件,但文化傳統能夠在階級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客觀的、有時候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第二,階級的本質是關系,除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種基礎關系外,工人階級還有政治、思想文化等其他關系本質﹔第三,階級斗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階級斗爭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方法。密裡本德在1984年的《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中,雄辯地告訴當代西方讀者,階級和階級斗爭同樣普遍存在於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以在生產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基礎,結合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因素,就能夠重新定義工人階級和統治階級,深入分析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斗爭形式的新變化。

“英國馬克思主義”在國家理論上的主要貢獻是由密裡本德和雅索普作出的。在1968年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中,密裡本德通過具體的經驗分析表明:一方面,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依舊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但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也通過強化意識形態霸權的建構,使自身的階級統治得到合法化。隨后,他通過對馬克思的國家自主性思想進行理論反思和對現實存在的國家自主性進行經驗研究,形成了系統的國家自主性理論,核心是認為一切國家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性,但這種自主性並不能改變國家的本質即階級性。與關注資本主義國家本質的密裡本德不同,雅索普的研究重點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形式的形成。他在綜合各種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策略關系理論”國家觀,核心是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形式是多元決定的,除了階級統治外,資本、政治傳統、意識形態霸權等,都會對國家形式的形成產生影響。經過30多年的不斷探索,雅索普於近年完成其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國家批判理論的建構,為我們理解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一種完整的馬克思主義觀點。

對於歷史唯物主義在20世紀的發展而言,“英國馬克思主義”最突出的貢獻在於推進了對歷史唯物主義文化理論的當代理解。“英國馬克思主義”在文化研究領域中的代表性著作很多,除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湯普森的早期著作,最重要的就是霍爾領導下的“伯明翰學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表的大量工作論文。在這些看似碎片化的著作中,他們通過具體研究英國大眾文化的方方面面,獲得重要的理論突破:第一,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重新定義了文化,把它理解為基於生產方式的不同生活方式之間相互斗爭及其結果,極大拓展了文化的內涵﹔第二,破除精英文化的神話,証明工人階級不僅擁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還在文化創造過程中實現了階級意識的覺醒和政治意識的發展、成熟﹔第三,對資本主義文化的生產、消費和流通過程進行祛魅,揭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霸權在大眾文化領域中的建構過程和作用機制﹔第四,發現了青年文化、性別、種族等亞文化領域中的政治抵抗功能,從而尋找到一條打破資產階級文化霸權的可能道路。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