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瑋:魯迅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研究

李瑋2018年10月09日10:0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魯迅與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文化”子課題負責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魯迅對於20世紀中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在於魯迅對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發展作出的貢獻,而且在於魯迅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活動與20世紀中國政治、社會變動緊密相連。

魯迅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活動反映他所面向的中國社會政治現實,同時,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活動以及圍繞這些活動進行的闡釋、言說和研究,已被“編織”在20世紀中國社會政治變動的過程中,成為影響和推動20世紀中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魯迅的認知和闡釋,往往關聯到對於文學政治、文化政治、民族政治、革命政治以及中國與世界關系等問題的探討。它不僅引領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發展,而且影響中國整體文化的發展和轉型。

研究魯迅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能為魯迅的文學選擇和文學價值提供新的解釋,回答魯迅研究中出現的問題,豐富對於現代文學發展規律性的認識。魯迅與20世紀中國社會改革的關系十分密切。當政治變遷在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中起著決定性影響作用時,魯迅所經歷的社會改革進程不能回避政治的影響作用,所以魯迅必然受到政治變遷的影響。對於這一認識,學術界並無異議。但是,魯迅到底受怎樣政治語境的影響,與政治語境的關系怎樣,魯迅的文學因此具有怎樣的價值?關於這個問題,卻出現截然對立的理解。概括來說,一種是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八十年代初,凸顯魯迅的“政治性”,認為魯迅的文學創作是無產階級文化的“代言人”。另一種是20世紀八十年代以降,對於魯迅文學創作“自主性”加以強調。在簡單判斷孰是孰非之間,我們首先應該尋找對立觀點的“一致性”。之所以會產生如此現象,源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兩種截然對立的結論的發生,受制於各自結論發生背后的政治文化語境﹔另一方面,魯迅的文學道路自身就具有特殊性,這決定著魯迅能與不同的政治文化語境構成“對話”,從而能夠“參與”身后歷次的社會文化變革進程。

要回答魯迅文學道路的獨特價值,必須首先了解魯迅其人其文到底具有怎樣的特殊性,又怎樣促使魯迅在不同政治文化語境中彰顯不同的價值。可以說,魯迅的身上集結著“意識形態闡釋者”和“審美理想追尋者”的矛盾統一性,這決定著魯迅特殊的文學創作道路。無論是魯迅“從文”的動機還是方式,無論是魯迅的文學觀還是其創作題材、形式等各方面的傾向,都體現出魯迅對於文學“意識形態功能”和“自主性”的雙重反思。同時,魯迅與政治的關系,歷史地、階段地呈現不同的形態。文學史研究應該歷史地、具體地探討魯迅與不同時代政治變動之間的關系。

政治文化視角的引入,可以將魯迅研究推向深入。由於“政治文化”擺脫了將“政治”簡單理解為政策綱領的局限,能夠超越20世紀五六十年代“政治代文學”的話語范式以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自主的本體”“審美”的范疇的局限,從而能夠呈現出政治和文學之間復雜的糾葛,彌補既有文學研究關於“政治”和“文學”之間關系研究的空白。

就魯迅研究來說,“政治文化”視角的引入彰顯出20世紀中國政治變動和魯迅“文學價值”之間的復雜關系,給魯迅的特質找到新的依據,提供新的解釋,揭示政治影響下文學建設的規律性。同時,從“政治文化”視角研究“符號化”的魯迅是如何參與后世文學建設之中,可以凸顯不同時代由政治文化變動帶來的文學思路的“交錯”“轉換”和“對話”,更有助於對現代文學“文學建構”規律性的探討。

研究魯迅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之關系,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文學上。因此,在涉及相關政治文化問題時,要將魯迅的文學創作活動擺到與政治文化的關系中加以探討,即看政治文化對魯迅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程度,它在魯迅文學特征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說到底,隻有與魯迅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政治文化的某些方面才會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需要強調的是,探討政治文化之於魯迅的關系時,我們不是從某種“政治”的要求去評價文學的得失,而只是以此作為觀照魯迅文學的一個“角度”。

以此為前提,魯迅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盡可能真實地再現魯迅所處的政治文化氛圍,盡可能以翔實准確的史料研究20世紀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政治、文化制度的運作,以及由此形成的普遍政治心理、政治意識、政治價值,並由此認識魯迅的實際反應及採取的不同文學策略,即通過對特殊政治文化語境的揭示,以期找到魯迅文學活動的重要特征,以及魯迅身后“符號化魯迅”產生的重要依據,以達到對魯迅文學的准確把握和全面中肯的評價。

魯迅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實踐價值。就民族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從政治文化角度研究魯迅能夠將對民族文化、文學建設的反思推向深入。在20世紀中國,歷次的文化、文學改革與政治變革難分彼此。因此,特定的政治文化體制、政治文化思潮、政治文化心理等對於文化、文學變革的動向、方式和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對於民族文化、文學發展和建設方向的探尋,對於歷次文化、文學變革得失的反思,都不能脫離特定政治文化語境的考察。魯迅,作為20世紀中國文化、文學變革的直接參與者,他對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也受制於政治文化語境的變革。

總結魯迅的精神啟示,客觀探究魯迅給予中國文化、文學發展的影響,必須深入分析魯迅與政治文化語境之間的復雜聯系。由此回答這樣一系列問題:20世紀政治文化到底怎樣塑造著一代文學家“魯迅”?魯迅到底怎樣“參與”社會文化和文學變革,有怎樣的特質,得失如何?政治文化的變革到底在哪些方面促成和限制魯迅的文學影響?唯有如此,才能由魯迅研究得出能落實到“現實生存”層面的,助益於文化、文學建設的啟示。

魯迅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研究,能夠為國家文化、文學體制改革提供參考。文化、文學體制決定著知識分子與政體之間的關系,決定著整體的文化氛圍和文學氛圍,對於文化和文學的發展方式起著決定性作用。怎樣的文化、文學體制對於現實中國文化發展最為適宜,這是國家文化、文學體制改革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不同的政治文化會對文化和文學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魯迅是現代知識分子產生后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他的文學道路,他對后世文學的“參與”方式,能夠彰顯出不同時期不同文化、文學體制的得失。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