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閆德亮:古代神話定型與華夏民族形成

閆德亮2018年08月08日08:32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古代神話定型與華夏民族形成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民族遷徙融合與古代神話傳播流變研究”負責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古代神話是華夏民族童年的歷史,其所塑造的神話形象及蘊含的精神品質在華夏民族的形成發展中起著引領凝聚作用。反過來,華夏民族的遷徙壯大,又促進了古代神話的傳播流變與神話精神的傳承弘揚。

1.古代神話及其流變

遠古之時,先民生存環境惡劣,認知能力低下,需要大自然的恩賜、群體首領與英雄的護佑才能得以生存。於是,先民把日月山川動植物等自然現象與萬物和群體首領與英雄進行神化,由此產生了神話。

最為人們熟知的中國古代神話,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俊生日月等創世神話,伏羲畫卦、神農嘗草、軒轅造物、堯舜禪讓、鯀禹治水等始祖神話,共工斗諸神、蚩尤戰黃帝、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英雄神話,百物發明、絕地天通、女丑曝日等文化神話,龍鳳牛羊狗楓樹等圖騰神話,日月山川草木鳥獸等自然神話,以及三身國、無腸國、不死民等域外神話。與系統嚴密、源流清晰的西方神話不同,中國古代神話朴素、片斷地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戰勝災害、護佑人類的主題,引導規范著先民的生產生活,這與早期中國地理位置、大陸文化、農耕文明特征相一致。

由於古代神話世代口口相傳的特征,加上民族遷徙、社會變遷、文化發展,中國古代神話也隨時代而流變。神話流變是以民族意志和王權政治需要為前提的,如,很多氏族神話上升為民族神話、國家神話﹔很多無關聯的神話黏連融合,致使伏羲女媧兄妹成為夫妻、盤古盤瓠混融等﹔很多大神神性職能由單一到復合,故創世神女媧又為文化神高禖神,始祖神炎帝又為太陽神灶神等﹔有的大神被逐出神壇,故帝俊被后世遺忘﹔有的大神被創造出來,故帝嚳躋身於五帝之列﹔有的大神被妖魔化,故共工、蚩尤、刑天成了傳統文化中的惡神,等等。

古代神話流變表現出民俗化、仙話化、佛教化、歷史化等四大特征。神話民俗化記錄並再現了女丑曝日、后稷農耕、刑天斷首等神話,以及衍化出的天穿節、接姑姑等習俗。神話仙話化是神話受到神仙方術的浸染表現出了追求長生不老的仙話色彩,或稱神話道教化,如不死國、不死藥等。神話佛教化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借助神話宣傳教義,以靈魂不滅、三世輪回、因果報應等為內容的死而復生、鬼魂、地獄神話應運而生。

神話歷史化是應政治、宗族等的需要對神話進行的修改、分解與加工,它促進了民族的凝聚融合,是神話流變最明顯的特征。神話歷史化開始於夏朝,活躍於商周,結束於西漢武帝時期。作為中原華夏民族建立起來的夏商周王權,為了王權的統治需要從神話中尋找先祖,於是禹、契、后稷分別成了夏、商、周的始祖。“神祖合一”在與天帝取得聯系的同時,也淡化了大神們的神性,使眾多的大神變成了人類始祖、人間帝王、文明創造者等,並步入歷史文化殿堂。漢初司馬遷在《史記》開篇講述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的歷史功績與血緣承繼,使五帝系統被廣泛接受認同。五帝系統的定型完成了神話的歷史化,構建起以黃帝為核心的中國古代神話的主流框架,形成了民族的血緣之本與共同歷史,奠定了華夏民族發展的根基。

2.華夏民族的早期形成

伴隨神話歷史化的進程,華夏民族漸趨形成。華夏民族源於先秦時期的“夏”“華”“諸夏”“華夏”,是相對於中原或曰中國周邊的夷蠻戎狄民族而言的,其形成發展過程漫長而艱辛,古代神話也在這一過程中傳播融匯變異。

原始時代,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先民群居生活。隨著人口的增加,先民外拓空間,遷徙他方,相互融合。距今8000年左右,伏羲部族由西向東遷徙至中原地區,並與太昊部族融合成太昊伏羲氏部族,實現了東西民族融合與神話的交融變異。太昊伏羲時代后期,西部少典族一支的炎帝部族順黃河南岸東進,融合了太昊伏羲部族,再次實現了民族融合與神話的交融變異。炎帝部族沒落時期,東進的少典族另一支黃帝部族經過阪泉之戰擊敗了炎帝部族,融並了炎帝部族及中原地區的諸多民族,形成了以炎黃為核心的華夏民族集團與豐富的華夏神話。隨后,華夏集團開始了與東部東夷集團和南部苗蠻集團等兩大民族集團的融合。涿鹿一戰,黃帝擊敗了蚩尤帶領的東夷九黎集團,融並了九黎部族大部分,其余少部分南徙江南壯大了苗蠻集團。之后,帝堯女兒娥皇和女英嫁與虞舜,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聯姻,進一步加深了兩大集團的融合。與此同時,華夏集團也開始了對苗蠻集團主要是三苗集團的融合。“堯戰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虞舜遷三苗、南巡教化三苗,以夷變夏﹔大禹毀滅性的打擊徹底征服了三苗。經過炎黃及其后裔的努力,民族融合進一步實現,華夏民族集團初具規模,一個“華夏民族國家”政權——夏王朝呼之欲出。

夏王朝融合統一了天下萬邦,瓦解了氏族制。為了政權合法、地域擴張、思想統一,他們打出了“君權神授”的大旗,並開始了神話歷史化改造。商周王朝效法夏朝,在“天命觀”的指引下,統一了華夏民族的思想共識,擴大了華夏民族的區域,壯大了華夏民族的群體。春秋時期,華夷四方民族觀念與大一統意識基本形成,黃帝被確定為華夏民族的血緣與文化始祖﹔戰國時期黃帝的民族核心地位被確立。這些都加快了天下民族融歸華夏民族的步伐。秦帝國的建立使華夷歸於一統。漢朝的建立實現了民族的大一統,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漢族應運而生,且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體與核心民族,發揮著民族團結融合的主導作用。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的凝聚核心作用得到發揚光大,其不斷融並、接納來自中原以外的匈奴、鮮卑、氐、羌、契丹、黨項、女真等其他民族,使華夏民族更加壯大和強盛。隨著近代列強的入侵,華夏民族民族意識覺醒,向國內民族喊出了“中華民族”聯合起來團結對外的口號,於是,華夏民族方稱中華民族。

3.古代神話是華夏民族的精神滋養

一部中國古代神話史就是一部華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華夏民族的凝聚過程中,神話起到了精神滋養作用,其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圖騰的統一、祖宗的認同、神話精神的滋養。

圖騰是先民們的祖先認同與部族靈魂標識。上古時代,部族林立,圖騰各異。由於超自然力及其豐富的精神內涵,龍成為太昊伏羲部族的圖騰,並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認。炎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棄了自己的羊圖騰與牛圖騰,改信龍圖騰。黃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龍作為華夏民族的圖騰。炎黃后裔在龍圖騰引導下,經過不懈努力融並接納了東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龍部族聯盟進一步擴大。至漢時,劉邦以龍子的身份降生,並斬白蛇起義建立漢朝,龍成為漢興的重要力量與靈魂旗幟,也成為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圖騰,直到現在中華民族還被稱為龍的傳人。

在龍圖騰旗幟的引領下,作為龍子的炎帝與黃帝特別是黃帝成了華夏民族融合發展的文化核心與血緣紐帶。華夏民族的融合過程就是和合向心、歸宗炎黃的過程:一是華夏民族向外兼並擴張的外向認同,變夷為夏﹔一是外圍民族認炎黃為祖宗歸依華夏的內向認同,夷變為夏,於是匈奴、鮮卑、苗族、瑤族等都成了黃帝炎帝的后裔,成了華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黃子孫遍布大江南北,華夏民族不斷壯大。華夏民族的外並內聚是從“血緣”到“文化”的融合,是龍圖騰的統一,是炎黃始祖地位的認同,是中國神話的勝利。正如德國思想家謝林所說:“一個民族,隻有當他們認同了共同的神話時,它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核心神話隻有兩個:龍和黃帝。”

中國古代神話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它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置媒、燧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羲畫卦結網、倉頡造字等神話蘊含著偉大的創造精神﹔女媧補天治洪、舜耕歷山、鯀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神話蘊含著偉大的奮斗精神﹔盤古化物、神農嘗草、鯀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鄧林等神話蘊含著偉大的奉獻精神﹔龍圖騰的形成與統一、大神們的復合形象、華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話蘊含著偉大的團結精神。這些偉大的民族精神引領著華夏民族創造出舉世矚目的人間奇跡,譜寫了戰天斗地的奮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獻之歌,彈奏出團結向心的動聽旋律。這些偉大的民族精神,鑄造了華夏民族團結奮斗、犧牲奉獻、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華夏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使華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