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何干強:論唯物史觀的經濟研究方法

何干強2018年08月01日09:4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唯物史觀的經濟分析范式:科學特征與實踐創新”負責人、南京財經大學教授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辯証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簡稱,它作為科學地認識人類社會運動和發展過程的思維方法體系,博大精深。我們要在經濟領域運用好唯物史觀,有必要促進它從哲學方法一般,轉化為經濟方法特殊。

科學特征和基本規范

唯物史觀經濟研究范式要求,作為思維主體的人,應當對來自現實經濟過程的實際材料,自覺地在頭腦中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改造制作功夫”,探尋各種客觀經濟關系的內在聯系,弄清它們的運動、發展規律,並把它們加工為表現各種經濟關系的范疇和原理,形成對經濟形態的理性認識,並進一步指導經濟實踐。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唯物史觀的經濟研究范式就是人的頭腦對客觀經濟運動進行科學分析和綜合,從而進行正確改造、加工或如實反映而遵循的科學思維方法規范。雖然這些規范本身也屬於觀念的東西,但它絕不是人的主觀信念或臆造的產物,而是來源於客觀經濟過程的辯証運動在人腦中的正確反映,這是區別於各種錯誤思維方法的最顯著的科學特征。

作為人們認識經濟現象的最科學的思維方法體系,唯物史觀經濟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基本規范:分析主體必須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從事經濟研究,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公正無私,自覺堅持唯物史觀及其經濟辯証法﹔承認經濟研究對象具有客觀性和一定的歷史性,為此,高度重視面向實際,調查研究﹔明白經濟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揭示現實經濟形態運動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這一唯物辯証方法論的基本原則,力求從客觀存在的經濟矛盾中發現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堅持用人民群眾的經濟實踐效果檢驗經濟研究成果的正確程度﹔力求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形成理論邏輯,闡釋現實經濟運動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辯証法,使之成為人民群眾能夠掌握的認識經濟規律的工具,並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經濟辯証法的科學要素

唯物史觀的經濟研究方法是將唯物辯証法一般應用於經濟領域的特殊形式。從思維方法角度看,可簡稱為經濟辯証法,它是對客觀經濟運動蘊藏的辯証法的正確反映和遵循。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可以發現,經濟辯証法體系有兩方面基本內容。

一是科學的經濟范疇和原理本身體現的唯物辯証的研究方法功能。《資本論》為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本來面目,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依次闡釋了商品、貨幣、資本、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和社會總產品(總收益)五大經濟范疇。與此相聯系,揭示出反映商品本質和商品流通、貨幣本質和貨幣流通、資本本質和剩余價值生產、產業資本流通循環和周轉、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各類資產對剩余價值的瓜分、資本主義地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社會總收入分配關系等一系列經濟學原理。

這些范疇和原理都是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中深淺不同、復雜程度不同的現實經濟關系和經濟運動規律在理論上的表現。它們都具有研究方法的功能,具體表現在人們隻要理解了它們的科學含義和相互聯系,就可以正確認識與之相對應的客觀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並從相互聯系上把握客觀經濟形態的總體,就可以避免對客觀經濟形態陷入主觀性、表面性、片面性、靜止性等認識誤區。

二是經濟辯証法在辯証思維路徑上包括一系列的辯証法要素。人的頭腦要客觀地認識經濟現實,少走彎路,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路徑,自覺地應用科學的經濟辯証法要素。具體看:把經濟對象置於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分析﹔按對等性原則或同等的經濟尺度,劃分經濟形態的歷史階段﹔掌握由現象到本質,又由本質回到現象,由弄清較簡單現象到弄清較復雜現象的經濟研究順序﹔在社會關系中揭示經濟對象的社會性質及其表現形式﹔運用抽象思辨把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提煉為經濟范疇和原理﹔認識客觀經濟各環節之間的必然聯系,設定分析經濟關系所需的假設條件﹔弄清各種經濟形式內部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比較經濟關系之間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發現引起經濟對象的性質發生轉化的新因素或否定的因素﹔把握生產對流通、分配和消費的決定作用,並重視后三者對生產的反作用,重視處於決定性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實現途徑和形式﹔把握性質變化與經濟數量變化的聯系﹔揭示經濟現象中的因果聯系﹔從再生產或循環運行角度,分析經濟形態的發展﹔關注經濟運動的時空形式及其對經濟運動的影響﹔區分經濟假象與真相,弄清產生經濟假象的中介因素和原因﹔弄清生產條件和生產關系的變化對生產者的影響﹔對復雜經濟關系交替地進行分析與綜合﹔弄清經濟體內部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對經濟體發展趨向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等。掌握這一系列辯証法要素,才能科學研究現實經濟形態。

唯物史觀經濟研究方法的優勢

唯物史觀經濟研究方法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分析方法相比,具有顯著的科學優勢。就研究一定歷史階段的商品經濟形態而言,體現在:前者堅持勞動二重性的基本觀點,透過商品經濟的拜物教形態,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全面揭示出各經濟層面的矛盾關系和發展趨勢﹔遵循質與量的辯証法,揭示出不同經濟層面的社會性質及其經濟數量表現之間的內在聯系﹔堅持一般與特殊相結合,揭示出人類社會勞動時間的節約與分配這個最一般的經濟規律,在商品經濟形態中的一般表現和不同根本經濟制度中的特殊表現,揭示出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的共性、聯系和區別﹔從生產決定流通的基本觀點出發,揭示出社會再生產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全社會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如何實現價值和使用價值兩方面的補償﹔用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的基本原理,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對抗性的固有矛盾和向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國家實力和國家優勢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應當用國際價值論分析和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經濟利益得失關系﹔以唯物辯証的發展觀為指導,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未來自由人聯合體經濟做出科學的預見等。唯物史觀的這些科學經濟研究方法是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方法根本不具備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站在維護本階級經濟利益的立場上,把資本主義私有制當作永恆合理的經濟制度,這就勢必站在工人階級對立面,堅持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的經濟分析方法,提出不科學的經濟思想。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至今沿襲著《資本論》深刻批判過的斯密教條(在宏觀經濟分析中丟掉了不變資本補償)、李嘉圖教條(認為商品價格按貨幣增減的比例而漲跌的貨幣數量論)、薩伊教條(認為商品流通必然創造買和賣的平衡、提出“三位一體”的按要素分配論)和邊沁教條(認為代表工人生活資料總量的勞動基金固定不變)等,這是毫不足怪的。由此看來,照搬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方法,是一種不良傾向,必須糾正。

人們唯有深入理解和自覺應用唯物史觀的經濟研究方法,才能拒絕諸如新自由主義等各種錯誤經濟思潮和思想方法,自覺主動地解決好各種新問題,遠離發生各類經濟風險的底線,促進國民經濟的科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真正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