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顏曉峰: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時代內涵

顏曉峰2018年07月18日10:4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治理道路研究”首席專家、天津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這對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現實依據和理論基石。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趨勢,闡述了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總體走向,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從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更為具體和深入地闡述了人類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思想,從而指明了共產黨人的時代方位和歷史使命。《共產黨宣言》是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著作。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

資本主義進入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不僅把新的動力形式應用於機器,而且應用於交通運輸工具,應用於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蒸汽機車使世界各國能夠經常地、迅速地交往,把世界實際地聯結在一起。交通的發展和便利促進了社會的互相交往、交流,促進了推動社會進步所必需的願望和行動,這就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資本與市場的力量,不斷破壞和摧毀那些阻礙商品流通、貨幣交換、市場擴張的限制,超越了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語言的界限。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世界市場形成,市場交換的空間不斷擴展,從地區之間到國家之間,既發展了人類勞動的物質變換,又發展了人類的社會聯系和社會化程度,造成了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

目睹了工業革命的興起、世界市場的建立、社會關系的變革,見証了生產與交往活動逐步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共同活動,經歷了世界歷史與社會形態的巨大變化,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因而具有真實的、深厚的世界歷史感,能夠從整體上、根本上把握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與發展趨勢,看到了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人的普遍交往,必將為人的自由與解放創造條件。

生產力的不斷變革,推動著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歷史成為世界歷史,既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生產力加速發展的條件。資本的再生產與增值,依靠生產力的全面發展,依靠自己的現有前提的不斷變革,資本把這種不斷變革作為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

因此,在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第一次証明了人的對象性活動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世界市場的開拓,世界歷史的擴張,這就“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隨著財富新的力量和不斷擴大的個人交往的發展,那些成為封建共同體基礎的經濟條件,那些與封建共同體相適應的政治關系與思想關系,也都解體了。而資產階級打開世界市場,“摧毀一切萬裡長城”的重炮,就是它生產、技術創新的產物——商品的低廉價格。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精神生產的互相往來,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包含著精神文化的交往,伴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往。在商品輸出、流通和交換的同時,也伴隨著思想文化的輸出、流通和交換。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物質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也使精神生產和消費具有同樣的性質。《共產黨宣言》指出:“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世界市場不僅擴散著產品,也擴散著文化、塑造著文明。世界市場勢力的不均等,使市場傳播文化與文明的過程更多地是單向的,有主動態與被動態之分,是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世界精神產品公共財產的積累和消費、全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正是在這種不平衡、不平等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

工業革命以來,資產階級“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由此導致了不同生產方式、不同歷史形態、不同類型制度的文化沖突。文化的沖突表現為不同文化在交往界面上的對立,一方是擴張某種文化的企圖,一方是抵制外來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努力。

建立新社會的聯合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進程,造成了以物的聯系為紐帶的社會形態,形成了人的普遍的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是人的社會能力成為從屬於自己的社會財富的更高階段的必要前提。同時也造成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人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

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重要內容是人類解放,即人從自然與社會關系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當人的社會關系成為人自己的共同的關系時,人成為自己的社會關系的主人,人的社會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人才真正成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論述了無產階級作為真正革命的階級,力量日益增長,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力量,無產階級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隨著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裡,“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自由和解放依靠歷史活動中的生產力發展與社會關系的進步,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和在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物質變換的自由王國,隻能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

世界歷史進入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

《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了。今天,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得到了新世紀的証明、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在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新格局,中國在國際舞台的話語權顯著增強,中國正在發揮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重要作用,“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思想的重大發展。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盡管當今世界存在著多種矛盾以至沖突,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何以成為現實,基於人類能否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命運,創造最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交往方式、合作機制和生存環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倡議,也是中國心聲﹔是中國綱領,也是中國承諾﹔是中國理念,也是中國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正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世界的世界理念、國際共識和基本路徑。

(責編:張恬恬、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