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馮秀軍:始終不渝堅持改革的人民立場

馮秀軍2018年01月26日10:40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始終不渝堅持改革的人民立場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主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研究”[14ZDA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這些論述明確了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方向、立場和原則,深刻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和重大任務,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始終不渝地堅持改革的人民立場。

1.堅守改革初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導和價值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在新形勢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矛盾多、難度大,要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任務越是艱巨、目標越是高遠,就越是需要回望初心、牢記使命。要堅守改革初心,牢記改革“為了誰”,因為它是改革從哪裡出發、改什麼以及怎麼改的根本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因此,牢牢扭住、緊緊圍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在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中不迷失、不偏航、不走樣,才能確保我們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通過改革發展造福人民群眾。

通過改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緊緊抓住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制定治國理政的戰略方針、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實舉措﹔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權益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就是要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發揚鍥而不舍的釘釘子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2.匯聚改革力量: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改革開放事業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歷史和實踐都已反復証明,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取得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完成。違背人民意願、脫離人民支持,任何事業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人民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力量源泉。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因此,沒有人民參與和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了人民的擁護和贊成,改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越不過的坎。

改革開放已走過40年,留下來的大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甚至是牽動全局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著更為艱巨的任務和挑戰。應對新考驗,沒有捷徑可循,隻有牢牢依靠人民、密切聯系群眾,堅守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凝聚起13億多中國人民的磅礡力量。“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隻有依靠13億多人民的力量,改革方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就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就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人民實際利益和需求出發去制定改革方案,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改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

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就要真正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使全體人民都滿腔熱情地投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就要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在人民的實踐創造中汲取營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隻有堅持從群眾中來,認真傾聽人民呼聲,充分反映人民意願,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才能獲得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觀規律的改革決策。同時,改革的方案必須拿到群眾中去實踐和驗証,使正確的意見和認識為群眾所掌握,成為群眾實踐的思想武器,從而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實際行動。

3.檢驗改革成效: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 應作為衡量改革成敗的根本標准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依靠億萬人民、為了億萬人民的宏偉事業,衡量和檢驗改革成效的標准隻有一個,那就是人民是否滿意。

改革是充滿艱辛曲折的探索。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涉及復雜關系的處理、重大利益的調整,這就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秉持什麼樣的原則來看待和處理復雜利益關系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如何進行科學頂層設計、如何判斷制度是否科學正確,歸根結底要由實踐和人民來檢驗。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重大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來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改革的每一項重大決策和舉措的出台與實施,都應堅持重心下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改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証明:誰能“以百姓心為心”,誰能聽懂、聽從人民的心聲,誰就能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誰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自詡高明、脫離人民,或者凌駕於人民之上,則必將被人民所拋棄。

堅持評價和檢驗改革的人民立場和人民標准,就要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和重點的辯証統一。要優先考慮、重點解決人民呼聲最高、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人民立場和人民標准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提供了根據。隻要我們時時處處以人民的呼聲為指引,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把改革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就一定能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解根深蒂固的難題,打贏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

(責編:王瑤、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