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盧艷芹:“美麗中國”的三個維度

盧艷芹2018年01月24日08:14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美麗中國”的三個維度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美麗中國’視域下價值觀的生態化轉向研究”負責人、內蒙古大學副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用很大篇幅專門論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一重大問題。事實上,“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建設什麼樣的中國、怎樣建設中國”這一問題的具體回應。當前,在資源與環境、人與自然矛盾與危機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下,尋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已然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美麗中國”內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理念,蘊藏著新時代應該塑造與弘揚的倫理與道德,不僅具有審美意義,而且是先進文化的表征。

“美麗中國”的價值維度。“美麗中國”宏偉目標的設定體現了人們對“美的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願景,是在一定的物質文明、社會發展進步基礎上人們對精神文化家園的美好追求,是美的價值形態和幸福生活的實現路徑。“美麗中國”的願景主體是人,受益者同樣是人,但要想實現中國之美的願望,需要以整體的視野去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共同進步是目標,和諧是路徑,協同是手段。“美麗中國”的物質形態是中國的生產力發展現狀,改革開放帶來了生產力的迅速釋放,卻也使資源與環境、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之間的隱性矛盾顯現。因此說,建立在單純追求物質豐富基礎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幸福是物質生產豐富與精神生活愉悅的統一,“美麗中國”建設就是將“物質美”與“精神美”統一起來,從而將美的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以物質與精神共同美的視角去審視中國整體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讓中國變得物質富饒、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善,既強調變美的過程又突出美的結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狀態。可以說,生態整體繁榮是“美麗中國”的基點,人的全面發展是“美麗中國”的最高價值目標。

“美麗中國”的關系維度。“美麗中國”的內涵包括了兩部分內容,一是美的對象,即讓誰變美麗的問題﹔二是美的內容,即究竟怎樣美麗的問題。美麗的對象是“中國”,這是廣義的具有指向意義的地域代名詞,其內含了中國地域范圍內的人、社會與自然三部分,所以說廣義上的“美麗中國”就是美麗的人、美麗的社會與美麗的自然之統稱。美麗的內容是從審美視域下審視中國的人、自然與社會,實現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的雙繁榮。“美麗中國”內含了特殊的主客體活動及人們需求的改變。首先,審美需求是“美麗中國”的需求內源。需求的產生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會隨著社會生產生活變化而改變。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生產力的快速增長與物質產品的不斷豐富刺激了人們對需求的改變,物質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體視野思考人的價值與幸福獲得、自然界的價值與長久繁榮等一系列物質之上的精神追求與歸屬問題成為必然,需求具有了審美意義。“美麗中國”的提出即反映了民眾夙願,來源於民眾對中國發展和自身生活的審美需求。其次,審美的人是“美麗中國”的主體。從關注物質需求的人變為具有審美需求和審美能力的人,主體在歷史地變化著,“美麗中國”反映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主體的變化過程。最后,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之美是“美麗中國”的客體。人作為客體從審美意義上是指人自身素養的提升,包括文化、行為、言表、政治覺悟等方面,其中“善”是靈魂與紅線、儀表是表征、文化是核心。審美意義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與自在自然的統稱,自在自然之美是指生態環境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平衡性,也是審美意義上自在自然的最高價值。人工自然作為人類意志的產物,更多的是著眼於人類利益的選擇,在直接的利益驅使下容易使人工自然與自在自然發生沖突,因此其審美意義要體現二者的和諧與共融。審美意義上的社會是人與人的和諧共處、真誠相待,是公正、公平與正義的結合,同時也是“大家”與“小家”的互融互通。客體的人、自然、社會在“美麗中國”視域下成為審美意義的客體,它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與物質積累過程中從自發到自覺的必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內容與價值目標。

“美麗中國”的文化維度。美不僅是人類文化的表現,也能使文化具有更高的文明形式,從而導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這就是美的教化與教行之意。生態文化是“美麗中國”的文化形態,它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包含了多層次的內容,涉及倫理、價值觀、科技、教育、藝術、美學等范疇,其特征是生態學和諧共生的物質關系在文化上的體現。“美麗中國”倡導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不僅是一種社會理念,更是哲學價值觀,它要求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視角審視發展的目的與方式,從更深層次上提升人類的生存質量。人與自然和諧與協同共進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價值理念,體現為文化上的意識形式就是人與自然協同共進的價值觀、人與自然友誼關系的倫理、生態技術主導發展的科技、人與自然主體間性的教育、體現自然之美與人文和諧之美的藝術、人與自然共同體視域下的美學理念。其實,無論哪個領域都需要以和諧與協同的價值理念為導向,而這正是生態文化的主體內容。“美麗中國”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於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識提升,其實質是文化的進步和對文明的超越。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