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田野考古助力甲骨文釋讀

——訪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課題“田野考古資料與甲骨文字釋讀”負責人唐際根

特約記者 王慶華2017年11月28日10:4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復原3000多年前的山河地貌與生活方式,有助於甲骨文字釋讀!長期從事田野考古的唐際根告訴我們,他們正在做的“田野考古資料與甲骨文字釋讀”子課題研究,是復原3000多年前的環境地貌,並利用考古學類型學手段,整理當時人們的日常用品、生活方式、事物特征,最終形成圖像數據庫。他們相信,這將有助於今后甲骨文字的釋讀工作,有利於對以往解讀過的甲骨文字進行正確評估。

7月14日下午,北京后海的一間茶舍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唐際根向記者介紹到,利用田野考古資料助力甲骨文釋讀,這一靈感,來源於多年在殷墟考古中的發現。“甲骨文中的鬲、鼎、甗、斝等字,實際上是商代日常用器的象形。這其中許多古漢字就是商代造出來的。”唐際根說,“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商代的環境、動物、植物、種種人工制品,還有人們的服飾、行為等,都可能反映在商代創制的文字之中。”

作為多年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者,在唐際根的眼中,殷墟是一座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是一個王朝的縮影,而殷墟出土的十余萬片甲骨上,許多文字應是3000多年前商王朝天文地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研究甲骨文字,實際上也是研究商代人的認知,文字的背后是甲骨文使用的環境、背景。

唐際根說:“分門別類地還原甲骨文字被創造和使用時的文化背景,還原人們創造甲骨文字、詞的微環境,最終整理出一套系統的數據,可為釋讀甲骨文創造更重要的條件。這一思路,促成了我們利用田野考古資料來進行甲骨文釋讀課題的立項,這也是我們這一子課題的價值所在。”

還原文化背景,復原古地貌是最重要的一環,包括對殷墟附近的地形、地貌、動物群、植物群,商人常見的事物類別、生活方式、主要生活用具和物品形態,按自然環境、生活方式、事物類別、人工制品形態四大類,系統整理出兼具文字和圖像的數據庫。

近期,唐際根所帶領的課題組通過考古鑽探方式和后期處理,已將一張殷墟古地貌圖漸趨成形。“我們對這個成果充滿期待,3000多年前的河流、山川將真實地以設色圖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然而,對商代日常用品進行類型學整理是一項繁重的工作。近90年來,考古發掘報告發表的出土物圖像多而零散,國內外尚未有任何系統的商代事物圖像數據庫。系統地整理以殷墟為中心的商代自然環境、生活方式、事物類別、人工制品形態,這在我國學術界尚屬首次。當前比較大的問題是缺少人手。他准備再招幾個研究生,以壯大研究隊伍,爭取早日見到研究成果。

(責編:王瑤、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