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劉保昌:開拓中國新詩研究的文化空間

2017年08月23日11:1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方長安的《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6)入選作品,它對“五四”以降大半個世紀裡中國現代新詩(1917—1949)的接受歷史進行細致梳理與分析,搜集了第一手材料,作出數據統計分析,厘清不同歷史時期對於新詩的理解、接受狀況,敞開不同時期的讀者共同塑造現代重要詩人形象的過程,還原“經典”詩歌文本的遴選歷程,揭示讀者閱讀接受對詩人創作的影響及其對現代詩學建構的影響。這部著作從讀者接受角度立論,推進了我們對於現代新詩發展史的認識,填補了長期以來系統研究新詩傳播接受史的學術空白,可視為中國學術之建立的重要收獲。

第一,論著從文學批評、選本、文學史著作等層面,對中國新詩的百年傳播接受史進行了全面梳理。它勾勒出新詩傳播接受的諸種外在形態,研究了傳播接受歷時嬗變的演進過程,分析其內在機制和話語邏輯,描述新詩人及其文本的遴選、汰選情形,探究新詩傳播接受和新詩創作的復雜關系,既有具體生動的個案分析,又有邏輯思辨的綜合性的理論提升。在個案分析方面,論著細致梳理了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李金發、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馮至、穆旦等現代新詩史上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代表性詩人的詩作接受歷史,研究不同時代的讀者在新詩發生、發展過程中通過參與作品闡釋、遴選等方式,對新詩的內在建構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宏觀理論研究部分,以詩歌史和審美為立足點,對新詩傳播接受之意義生產和經典化現象等,進行了宏觀論析與理性反思,認為現在公認的那些現代詩歌經典,是近百年來傳播接受與經典化的結果。經典化是多重力量參與完成的動態過程,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批評、選本與文學史著作。批評選擇有意味的新詩文本予以解讀、闡發,揭示其內在意義﹔選本在浩如煙海的文本中遴選出供讀者閱讀的新詩范本﹔文學史著以“史”的權力,確認重要詩人詩作在文學史上的位置。三者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特點發生作用,又往往相互合作,形成結構性力量,共同推動新詩的經典化進程。

第二,論著從傳播接受的角度研究中國新詩,得出的一系列研究結論發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從而揭開了新詩“經典化”的神秘面紗。論著認為,新詩接受是在現代傳播場域裡展開、完成的,包括教材、報刊、雜志、書局、新式學堂、文學選本、文學史著、社會思潮、流行風尚、審美趣味、傳統文化、意識形態等,帶有鮮明的語境色彩﹔新詩接受是由“讀者”完成的,包括專業讀者和大眾讀者,專業讀者引導、制約大眾讀者的閱讀,改變著大眾讀者的觀念和口味,而大眾讀者也有自己的閱讀選擇,影響著專業讀者的思考和判斷﹔新詩接受史就是民族現代詩學的凝練、建構史,對詩歌文本的閱讀接受就是對其所體現的某種詩學的接受認同,從而產生相應的詩學觀﹔期刊、出版商、學校教育、讀者批評、研究著作、新詩選本、文學史著等,共同參與了新詩優秀作品的遴選,以有意無意的“合謀”方式創造經典﹔新詩接受史是發現、塑造“重要詩人”的歷史,如胡適、郭沫若、戴望舒、艾青等自作品發表后便進入讀者閱讀視野,《嘗試集》《女神》《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被不同時代的讀者反復閱讀闡釋,被不同傾向的新詩選本反復收錄傳播,被文學史敘述定位,最終成為新詩經典﹔讀者閱讀接受一定程度地制約著新詩的流變,社會政治思潮、文化風尚、時代審美趣味等直接、間接地左右著詩歌發展方向,文學社團、詩人群落、創作方法等牽引著詩潮流變,讀者有時直接站出來說話,有時暗中向詩人傳遞信息,制約著詩人的自我認識與審美反思,使其堅持或者改變既有的探索路徑與創作傾向,使某種創作傾向消歇或者強化,從而影響著新詩的發展方向。論著也對讀者在接受史中的“負面”作用進行了考辨,認為非文學因素的參與,使得既有的經典化歷程並不純正,產生了不少“偽經典”﹔同時,詩人對傳媒和讀者的過度關注,又會擠壓詩人自我探索的空間,對傳媒和讀者的“俯就”直接導致了詩意的消減。

第三,論著的讀者接受史角度的綜合研究實踐,為新詩史研究和文學經典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向,具有重要的開拓創新意義。論著從接受美學層面透視新詩形成機制,突破了既有新詩研究隻重視創作潮流、詩人風格與文本特征的模式,研究角度、內容具有開拓性﹔重視讀者閱讀反饋與新詩理論探索動態關系的考察,探索中國現代詩學凝練與發展問題,突破了傳統詩學研究無視“讀者”參與的狀況,在分析現代詩學建構內在邏輯的同時,發掘讀者的批評在詩學總結方面所起的作用,使詩學問題成為與廣大詩歌讀者相關的問題,是詩學研究模式的創新﹔研究不同時期的讀者對郭沫若、李金發、聞一多、徐志摩、艾青、穆旦等詩人形象的塑造現象,將詩人形象問題變成一個與讀者緊密相關的問題,認為詩人形象不只是取決於創作和詩學主張,更與讀者的閱讀批評直接相關,是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中的讀者共同敘述完成了對詩人形象的塑造,還原了那些詩人“重要性”的“塑造”過程,是詩人形象認知的創新﹔新詩經典化是20世紀末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論著通過個案研究,揭示出“經典”生成的秘密,是新詩經典化研究的創新﹔論著開拓性地研究了新詩情感空間和審美意識的生成機制與特征,創新性地提出並論証了新詩具有人格表演性、對話性以及傳媒化等特點,將新詩品格與語境、讀者批評直接聯系起來考察,推進了對新詩豐富性、復雜性的認識。論著對於新詩經典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專業讀者、一般專業讀者、大眾讀者等“讀者”因素中的層次問題,也進行了創新性解析。

(責編:實習生、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