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要闻

王伟光在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20日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这位为新中国奋斗了一生的革命家、忠诚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深切缅怀他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他所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郭沫若是从我国新文化运动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最早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五四运动时期,他以充满理想主义和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猛烈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发出彻底“毁坏”旧制度的呐喊,热情呼唤“创造”光明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新生,高扬起“时代的精神”。他的新诗开一代诗风,奠定了中国新诗歌发展的历史走向。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历史剧,借古喻今,表达了“时代的愤怒”,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始终充满了高昂的革命热情,饱含着对于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热爱。

  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创造性地将古文字研究与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为历史学研究、金文甲骨之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天地,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开创者。郭沫若博学多才,勤勉耕耘,在毕其一生的学术活动中,涉足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领域:哲学、文艺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等,并且均有所成就。在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外国进步的文艺作品、科学著作、科普著作,以及书法艺术等方面,亦有丰硕的成果和重要的建树。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文化大师。“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1

  郭沫若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他的文化活动总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息息相通,他也一直站在社会革命的风口浪尖上。大革命时期,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铲除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毁家纾难从海外归国,从事抗战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成为“革命文化的班头”。2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反对独裁专制,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斗士。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肩负了繁重的国家事务。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务,从事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组织领导工作。他还在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对外文化交往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郭沫若笔耕不辍,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正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郭沫若留给20世纪中国的文化财富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他为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为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学习和发扬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纪念郭沫若,应该学习和发扬他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创造的精神。

  郭沫若是以诗歌创作登上人生舞台的,他以全新的语言、全新的形式、全新的审美意识创作的新诗集《女神》,是一曲“创造者”之歌。“创造”是他的基本主题。那不只是要创造新文学,还要创造新的社会理想。他用诗的语言表达的“我们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体现的是对于中华民族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期待。郭沫若认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变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这严重禁锢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打破这种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华民族“性灵的复活”,需要唤醒创造进取的精神。郭沫若以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发展了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姿态,保持着文化创造的活力。他从不株守成说,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在他所涉足的几乎每一个文化领域,他都能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我们正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向未来,更需要创新,需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当代的科学技术、产业变革,也处在一个革新变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要有创新,才能走在前沿,才能抓住机遇有所超越。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我们的一切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各自所从事的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和贡献。

  纪念郭沫若,应该学习和发扬他不断探求真理,科学务实的精神。

  近代以来的中国,在进行现代思想启蒙,施行社会革命的时候,曾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富有使命感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纷纷留学海外,试图寻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郭沫若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赴日本留学。他在那里广泛接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触学习了西方近代以来进步、优秀的哲学、艺术、文学,也接触学习,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人生的思想信仰。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清晰的认识:这种学习是一个探求真理的过程,应该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根基。

  郭沫若曾经接受泛神论思想,信奉过各种个性主义思潮,但是亲身经历了社会革命的实践,了解认识到“水平线下”的中国社会之后,他理清了思想上“各种各样的见解”的杂乱,把混沌不清的意识“自己凿死了”,然后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纯粹的翻译时代应该已经过去了,今天要接受科学,主要的途径是科学的中国化。要使科学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从那儿发育出来,开花结实。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要能和中国的现实生活配合得起来,要使它不再是借来的衣裳,而是很合身的剪裁,或甚至是自己的血肉。”3

  探求真理,要坚持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也要敢于修正错误。在学术研究中,郭沫若主张既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又要充分占有可靠的资料,经过严谨的分析,才能得到科学的认识。他最初开始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就是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搜寻原初的、第一手的史料。他为许多历史人物、历史成说所做的翻案文章,都是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而后得出结论。他在为人、治学、工作上都坚持实事求是,不忌惮公开修正自己的失误与不足。科学务实的态度使他具有民主的学风,并以此带动学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他认为,“在今天人类的一切部门的认识都不能离开科学,而尤其重要的是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态度加以运用于国家行政或社会事业,也就是民主主义”。4要“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领导中国的一切。”5

  今天,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我们要秉持科学的精神,根据国情,根据各个领域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纪念郭沫若,应该学习他既有开放的胸襟,又保持文化自信的精神。

  郭沫若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这为他打开了通向世界文化的眼界。他广泛地接触学习了西方进步的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等知识,充分地汲取异域思想文化的营养,并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开放意识。他很早就认识到:“如今不是我们闭关自主的时候了”,要“借他山之石,以资我们的攻错”。6他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并予以批判,但同时强调“凡是世界上适合自己的进步的东西,无论是精神的或物质的,我们都须得尽量的摄取。”7他正是经历了一个向外来文化认真学习借鉴的过程,才有了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发轫、发展和成就。



  从另一方面看,在郭沫若所经历的那个以巨大热情向外来文化学习的历史时期,曾出现了全盘西化论,在新文化阵营的主流意识中,也一度表现出激烈地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郭沫若则坚持要有文化自信,不要妄自菲薄。他以现代思想启蒙的开放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审视和思考,努力发掘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注重实践理性、积极进取的精神。他认为这是应该继承,并且能够在现代发扬光大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抗战时期,他更进一步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复兴民族的真谛”,就是要复兴世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于外来文化的吸纳,一定要立足于“经过本民族的创造”,经由本民族文化的消化吸取,赋予“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8

  郭沫若主张面对开放的世界,“我们可以决定接受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方针,便是对于古代的东西,不怕就是本国的,应该批判的扬弃;对于现代的东西,不怕就是敌国的,应该批判的摄取。”9他怀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用诗的语言表示:“利用我们的优秀的头脑,/批判地接受既成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出更高一级的新的文化!”10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我们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事业必然的选择。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才能达到文化自觉,才能怀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借鉴世界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纪念郭沫若,还应该学习他坚持以人民为本,服务人民的精神。

  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他从不是只做自我吟唱的诗人。《女神》是为了寻找“振动数相同的人”、“燃烧点相等的人”,是为了把人们的“心弦拨动”,把人们的“智光点燃”。“为生民立命”,郭沫若用他的诗喊出了“民族的郁积”,唱出了大众期盼理想社会的心声。郭沫若是一个学者,但也从不是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书生。他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出自“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而“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是希望“认清过往的来程”,以确认中国社会“未来的去向”。《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明王朝覆亡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在抗战胜利的前夕,为中国社会,为中国共产党人提示了一个历史鉴戒。毛泽东同志曾称赞他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11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以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所有文化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现实目的性,就是以之“作为策进人民幸福的工具”。他说:“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文化生活的创造者。”12“一切应该以人民为本位,合乎这个本位的便是善,便是美,便是真,不合乎这个本位的便是恶,便是丑,便是伪。我们要制造真善美的东西,也就是要制造人民本位的东西。”13他把自己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服务人民,福泽大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有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料、智慧,获得力量;应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一起在实践中共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之田,易耨深耕。文化之粮,必熟必精。有益人群,不负此生。”14

  同志们、朋友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胜利闭幕。这次代表大会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指明了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加紧落实党的十八大做出的各项重大部署,奋力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遵循科学发展观,用辛勤的工作,用我们的智慧和自信自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引文注释

  1 邓小平《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 邓小平副主席致悼词》,1978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2 周恩来《我要说的话》,1941年11月16日《新华日报》。

  3 《“五四”课题的重提》,《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

  4 《文艺与科学》,《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0卷。

  5 《学术工作展望》,《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0卷。

  6 《一个宣言》,《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

  7 《“民族形式”商兑》,《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

  8 《“民族形式”商兑》,《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

  9 《谢陈代新》,《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

  10 《中日文化的交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8卷。

  11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

  12 《人民至上主义的文艺》,《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0卷。

  13 《走向人民文艺》,《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0卷。

  14 郭沫若为群益出版社题词。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