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期刊内容

优秀项目是一字字“磨”出来的

——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宋洪民

  2012年12月19日15: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这项成果资料翔实、思路清晰、方法科学、结论可信,是一项学术价值厚重的基础研究成果”,“课题组下了苦功夫,得出了独到见解……”全国社科规划办工作人员近日在审核结项成果时,从几位专家鉴定意见中欣喜地感到,“元代汉语音系研究——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项目成果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这项鉴定等级为“优秀”的成果是何人承担的?又是怎样完成的?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访了项目负责人,原鲁东大学、现山西大学副教授宋洪民,请他谈了谈治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跋山涉水 苦觅材料

宋洪民个子不高,方方的脸庞,透出一股坚毅;大大的眼睛,有一种深邃和执着。尽管外表看来有点瘦弱,但他做起学问来,却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宋洪民开门见山道出了他最深刻的感受:“做学术研究一定要充分占有材料,要站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前沿,必须下苦功、抗干扰、全身心投入。”

宋洪民告诉记者,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归功于他的导师、“八思巴字”权威专家照那斯图先生。照那斯图先生毕生从事“八思巴字”研究,十分注重积累相关资料。但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就要求宋洪民对现有“八思巴字”材料进行整理研究,与《蒙古字韵》做一全面比较。宋洪民发挥自己音韵学专业所长,对元代汉语音系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汉语音系研究——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的缘由。

而材料搜集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当年照那斯图先生为了搜集材料,跑遍了大江南北,小心翼翼地亲手捶拓碑文。有些材料,如有关元代学者吴澄父亲、祖父封诰的文献,更是从日本访回。为了实地考察元代碑文,宋洪民在临汾尧都博物馆仔细寻访。听说山东烟台牟平昆嵛山有元代加封地方官的碑刻,便急匆匆赶去,扒开杂草,在断裂的石碑间仔细揣摩。饿用大饼充饥,行随车轮辗转。谈起这段经历,宋洪民感慨地说,为了自己喜爱的学术研究,苦并快乐着。

废寝忘食 踏实研究

课题研究历时三年,顺利结项。回顾整个研究过程,繁琐、艰辛……

课题组首先面临的是“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材料的全面整理与音系归纳。

“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实际应用文献(圣旨碑刻等)现存不少,但迄今无人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对厚厚的材料进行全面整理,谈何容易?如何保证研究的质量?这个严峻的问题很快冲淡了宋洪民申报项目成功的喜悦。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披衣下床,走进书房,把一份份材料逐字编制成韵表,在稿纸上将韵字誊写清楚,仔细核对。暑往寒来,初步的整理工作告竣,再将其输入电脑。在电脑前潜心研究的日日夜夜,使他的颈椎疼得更厉害了,双眼视力也开始下降。但换来的是项目的初步完成——对现存圣旨碑刻等“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研究,按韵重新编排,归纳出语音系统,从中得出了活的“八思巴字”汉语拼写语音系统。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八思巴字”汉语音系和元代韵书音系进行比较,包括“八思巴字”文献音系与《蒙古字韵》比较、《古今韵会举要》与《蒙古字韵》比较。在“八思巴字”文字体系理论及音系对应关系研究基础上,对“八思巴字”符号与汉语真实音值间的对应关系做出了较为全面准确的分析描述。

在研究方法上,课题组坚持将“八思巴字”文字体系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的“八思巴字”汉语文献的拼写实际相结合,将不同韵书的同时代材料的共时分析与今天方言与韵书的相互印证的历时研究结合起来,将《蒙古字韵》音系的个案研究与元代音系的系统研究结合起来,创获至丰:对圣旨碑刻等“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加以全面整理研究,归纳分析,建立了一个活的“八思巴字”汉语拼写语音系统。把从文献中归纳的语音系统与《蒙古字韵》比较,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和地位。将《蒙古字韵》与《古今韵会举要》及《中原音韵》比较,明确三者间的关系及各自在元代语音史上的地位,从而为普通话源头——北音的研究做出更为全面的阐释。

心无旁骛 成就精品

采访结束时,宋洪民又一次谈到,任何学术研究必须有靠得住的资料支撑,这样论证才能站得住脚,成果才能有高质量。有了材料,研究者必须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做到专心致志,全心投入。为了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他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以至于在孩子眼里他成了“书呆子”。这就是做成优秀项目的“秘诀”。

在研究中,宋洪民曾学习前修时贤的方法,将“八思巴字”标音与汉语方言相印证。如中古疑母字与喻母三等字在“八思巴字”标音中一律拼为疑母,他从方言中搜寻蛛丝马迹,尝试用今天的闽方言来比对,但总感到有龃龉不合之处。他苦苦思索,寻找答案。在一次送孩子上学的公交车上,他突然想到可能是“八思巴字”拼写规则的制约造成了这种难以索解的拼写形式。回家后,他赶紧摊开材料,打开《蒙古字韵》,从“八思巴字”拼写规则入手寻绎。果然,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而且,不少特殊拼写也尝试从这一角度进行了解释。当然,学界能否接受还需要时间检验,但他毕竟靠自己努力得出了可以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宋洪民及课题组成员这种不怕辛苦、不怕费时、不怕麻烦的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才催生、浇灌并最终结出这项优秀学术成果。(记者 闻铮)

(责编: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