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焦国成

焦国成:辨“荣” 既要“知耻”,又应“知荣”

  2012年11月29日14:58  来源:北京日报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鲜明地划清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道德文明建设,对于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新公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知耻”,又应“知荣”

  荣辱观是人们内心深处关于“光荣”和“耻辱”的系统看法或观点。人的理性确认荣辱的界限,即依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出光荣和羞耻;人的情感则对于光荣和耻辱产生出好恶的感受,即对于自己的光荣之事感到荣耀,对于自己的可耻之事感到羞愧,对于他人的光荣之事感到敬慕,对于他人的可耻之事感到憎恶。

  在道德上,说一个人知道某种道德,并不仅仅是说他在理性上对此种道德获得了理性认识,知道了此种道德的内涵、本质、根源、实行的方法,等等,还在于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在情感和心理上形成对此种道德及符合此种道德之事的喜欢、欣赏、赞美和追求。一个人知耻,则自然知荣,反过来也是一样。宋代的陆九渊说:“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光荣的事,才能正确地对待耻辱的事。

  中国是一个重耻感的国度。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经把耻作为国家四维之一,提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把耻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加以认识。此后历代思想家也都特重耻感的培养。清代龚自珍提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把知识界的耻感与国家民族的荣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康有为则提出:“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认为培养民众的耻感是治理天下、造就良风美俗的根本之所在。

  人的荣辱观是由知荣、知辱两个方面组成的。光荣感是人追求光荣的动力,知荣就会有所为。一个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光荣,就会有追求的目标,就会干好事。耻辱感是人自我约束、躲避耻辱的动力,知耻就会有所不为。一个人真正知道什么是耻辱,就知道行为的底线,就不会干坏事。

  “荣”分两种

  有没有光荣的追求,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社会价值;有什么样的光荣追求,则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光荣有俗世的光荣和道义的光荣之分,追求有善恶之别。

  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光荣有两种,一种称之为“义荣”,一种称为“势荣”。“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这也就是说,意志纯洁,德行敦厚,知虑明智,光荣是由内在的品德和心性中生出来的,这就是“义荣”。爵位高,做官大,收入多,权势地位显赫,上等的是天子诸侯,下等的是卿相士大夫,这种光荣是由外面加给自身的,所以叫做“势荣”。古往今来,俗世的人们一般看重“势荣”,我们在这里就叫它做俗世的光荣。尽管古今对“义”的认识不同,“义荣”作为由道义带来的光荣,都被仁人志士所看重。

  人作为一种社会的动物,很少有人会拒绝俗世的光荣。在人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俗世光荣的羡慕更是有加重的趋势。即使道德高尚的人,一般也不会蔑视俗世的光荣。因此,一般地说,俗世的光荣也同样是值得追求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尽管出自外国人之口,但为什么同样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俗世的光荣虽然值得追求,但并不是说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追求。孔子曾经说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一个没有正义的社会里,一个人既有钱又有势,必定是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对于一个道义之士来说,此时的俗世光荣是肮脏的,根本就不值得去炫耀,更不值得去追求。相反,在一个政治清明、正义流行的社会里,俗世的光荣常常是一个道德高尚、能力超群之人应得的奖章。此时的俗世光荣应该拥有,应该追求,如果一点也没有的话,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耻辱。

  俗世的光荣虽然值得追求,但并不是说可以使用任何的手段去追求。这种光荣应该是服务民众、造福社会之后所得的奖赏,而不应该是靠卖身投靠、溜须拍马、行贿投机、哗众取宠、软磨硬泡、撒泼耍赖等不道德的手段获得。

这也就是说,俗世的光荣必须与道义的光荣相一致,才是真正的光荣。否则,它不仅不是一种光荣的奖章,反而是一种耻辱的标志。


  俗世的光荣只有服务于道义的光荣,才是真正的光荣

  俗世的光荣之所以值得追求,不在于它可以引起人们的羡慕,更不在于它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而在于它可以更好地实现道义。富,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贵,可以扶助弱小,匡扶正义。俗世的光荣只有服务于道义的光荣,才真正是光荣的。

  光荣有大小。如果仅仅满足于一己的“势荣”,那是比较渺小的。只有把自己的光荣与国家的光荣、民族的光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才是伟大的光荣。刘胡兰为了革命事业,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毛泽东同志为她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黄继光、董存瑞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人民授予他们人民英雄的称号。无数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国家的表彰和人民的敬仰。一个人为人民、为社会做得贡献越大,其光荣也就越大。

  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荣辱观,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奴隶也能变成主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其成员能有正确的荣辱观,追求道义的光荣,尊道贵德、崇仁尚义,弱小也能变为强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精神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她虽然饱经忧患,虽然灾难深重,但始终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伟大的光荣感和可贵的耻感。前贤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先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豪气,激励着无数人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

  总之,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我们鲜明地指出了光荣和耻辱的标准。如果人们以这个标准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荣辱问题,那么,追求光荣之风必将盛行于华夏,良好的社会风气必将得以建立和发展。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