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进一步从根本上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为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要自觉反映人民群众的实践,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倾听群众呼声,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充分反映民情。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体现在它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包括民生在内的社会生活。马克思曾经强调,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打动群众、说服群众;而理论的彻底表现要抓住人这个根本;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要出丑。这里所说的“人”和“利益”,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大众性是一致的。不能把理论变成脱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脱离群众火热生活的空洞说教。
要自觉树立良好的学风,力求在表达形式上做到大众化、通俗化。人民群众希望理论工作者多说老百姓说的话,多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的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这不能成为排斥大众化的理由。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圄于书斋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晦涩难懂、食洋不化等学风或现象,是与大众化的要求相违背的。不能简单地把大众化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当作技巧问题,而应该把它当作学风来对待。在现实中,有的人对大众化特别是通俗化的工作不屑一顾,这是不正确的。大众化包含着通俗化,然而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非易事。艾思奇在总结写作《大众哲学》时曾感叹:“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要在社会上或群众中广泛传播和普及离不开大众的话语。并且,要融入大众的文化。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充满了具有民族特色、大众风格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就是用百姓的朴素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处处体现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今天,要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