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西部项目成果

新中国妇女的视觉形象建构

韩敏  2012年11月29日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面进入社会空间的中国妇女以何种社会形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是新中国妇女所面临的“生活政治”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妇女媒介形象无疑对妇女起到引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面进入社会空间的中国妇女以何种社会形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是新中国妇女所面临的“生活政治”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妇女媒介形象无疑对妇女起到引导作用。1949年7月,新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新中国妇女》创刊号,1956年1月,《新中国妇女》更名为《中国妇女》。1955年,《新中国妇女》的发行量达到50万份,成为与《中国青年》、《学习》、《人民文学》齐名的四大刊物之一。本文以1949年到1955年《新中国妇女》为样本,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份对妇女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杂志建构了何种有关“新中国妇女”的视觉形象。

  聚焦劳动妇女

  杂志封面可分为主题封面与人物封面两种。主题封面是以表现某一主题为主的封面,人物为表现主题服务;人物封面则以人物为主体,主要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来凸显人物的精神气质。《新中国妇女》创刊号的封面将镜头对准了劳动妇女,表现的是石家庄大兴纱厂女工庆祝解放,图片中的女工留着齐耳短发,穿着对襟棉布衫,是一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妇女工人。同期杂志发表斯大林的《论劳动妇女》,明确了社会主义劳动妇女的阶级身份与社会地位:“劳动妇女、妇女工人和农民是工人阶级底伟大后备军。” 1950年第10期杂志又发表《何谓劳动妇女,何谓知识妇女与职业妇女?她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认为知识妇女中还有一些人受到旧文化思想的束缚,还需要改造,同时对劳动妇女进行了肯定。

  从1955年到1959年,该杂志的人物封面有25幅,除一幅拍摄少数民族妇女的封面外,表现工人等技术人员的人物封面有14幅,占总数的58%。“劳动妇女”是这个时期《新中国妇女》着力建构的中国妇女新形象,这一形象谱系中包括电气工人、拖拉机手、地质工作者、航空员、铁路信号员等劳动者。

  突出实用性的着装时尚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妇女一般穿旗袍,农村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衣服面料一般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新中国妇女》创刊号封面《石家庄大兴纱厂女工庆祝解放》中的女工穿的就是一件旧式的左边开襟的短衫,这种旧式的左边开襟衫是当时农村妇女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相形之下,城市妇女的衣服式样更及时地传达了社会的变化。在表现城市妇女的18幅人物封面中,有10幅封面中的妇女穿制服,主要是劳动装和列宁装;4幅封面中的女性着毛衣和新式的、使用塑料纽扣的对开棉布衣服;4幅封面中的女性依然穿传统对襟衫和旗袍。占女性服饰主流的列宁装是当时的流行服饰,它的颜色比较单一,只有灰、蓝、黑可供人们选择,面料则比较粗糙,实用价值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服饰新风尚主要通过劳动模范进行传播,比如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劳动模范梁军就是列宁装的模特,她是1950年8月创刊的《人民画报》的首期封面人物。梁军圆润的脸庞、齐耳的短发,加上灰色的列宁装构成了1950年代农场女工的经典形象。其圆润的脸庞显示了健康的体魄,齐耳的短发昭示了干练的行动,简朴的列宁装体现了装扮的实用价值取向,这种视觉形象符合一切皆以劳动生产为核心的要求。

  服装的主要功能在于遮蔽或突出身体,在这种遮蔽或突出的功能选择中,表现了人们对身体的认知。包裹在黑、蓝、灰色的劳动制服下面的身体方便女性进行劳动生产的同时,拒绝表现女性身体的性别特征。与1950年代欧美穿上迪奥“新面貌”、伊夫·圣·洛朗设计的喇叭裤等时尚服饰的女性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媒介建构的妇女视觉形象虽缺乏性别特征,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她们获得平等权利提供了合法阐释。

  此外,《新中国妇女》设置了专栏文章建构新妇女形象。1952年与1953年的“妇女的新道路”专栏,报道了东北拖拉机手董力生、苏联铁路模范指挥员柯罗列娃、司法工作者叶树国、技术员周镕、女瓦工郭淑文、建设鞍钢的好姑娘群体等。这些文章张扬了新女性在职业技术方面的开拓精神,1954年,尽管“妇女的新道路”栏目被取消,各行业的技术能手与劳动模范依然是杂志关注的重要人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批准文号08XXW00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