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寂寞塞上舞风流——记青年古文献研究专家胡玉冰

  2012年11月28日08:45  来源:光明日报

  宁夏浩繁的古文献记载了大漠孤烟、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

  资料图片

  今年上半年,一项名为《中国西部地区古文献普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结项时获得优秀等级。鉴定专家这样评价这项成果:“选取这样的对象作为研究内容,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心。我很高兴地看到,宁夏有人做出了这样的成果,为宁夏古文献摸清了家底,这个成果可以称为宁夏古文献研究的基石之作。”而这项“基石之作”便出自宁夏大学胡玉冰教授之手。

  学海躬耕多有获

  说起胡玉冰,圈内的人并不陌生。这位刚刚40出头的青年学者,至今已有着21年的学术研究生涯,在古文献研究领域多有建树。

  人们一定以为,像胡玉冰这样成果斐然的学者,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可事实上,在个人学术方向的确定上,胡玉冰最初也曾彷徨过。当年初出茅庐的胡玉冰虽胸有乾坤,欲展雄翅,但面对卷帙浩繁的民族文献,却深感渺小,无从着手。所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以及前辈学者的点拨提携,曾经迷惘的胡玉冰终于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准确把握,即以地方、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主攻方向,以汉文西夏文献、西北(陕甘宁)地方文献、回族文献等为中心,从整理研究地方民族文献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典籍的文化价值,并将该研究与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方向既明,胡玉冰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漫学术征途。此后的多年潜心治学,使胡玉冰收获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汉文西夏史籍整理与西夏文化研究”、“宁夏方志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宁夏历史人物著述整理与研究”、“宁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宁夏典藏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回族文献整理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等有着重大科研价值的主题相继展开,全面开花。

  2007年,胡玉冰的学术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这年7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了《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10部优秀成果出版座谈会,胡玉冰生平第一次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荣列10部优秀成果之中,成为西北地区社科界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胡玉冰直言,这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而在此前的2006年,胡玉冰申请的“中国西部地区古文献普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宁夏地方和民族古文献为中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支持,并于今年一季度以前文提到的“优秀”等级结项。

  谈到国家社科基金对于自己学术研究的帮助,胡玉冰无限感慨:“如果没有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展宁夏古文献普查将很困难,更谈不上研究了。事实证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为我们课题组目验原版文献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以往研究的许多错误得以纠正,部分空白得以填补,薄弱环节得以加强。”

  黄土西风是家乡

  时光回溯至21年前,作为土生土长的宁夏人,胡玉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宁夏大学工作,从事地方与民族文献整理研究及教学工作。

  一切似乎显得平淡无奇。然而,知晓内情的人便会懂得,这位当年北大毕业的高材生,舍弃比宁夏大学好得多的科研条件,回到相对落后的大西北从事学术研究,该是多么不易。尤其是在胡玉冰拿到北大博士学位,并在复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以后,人们本以为他会远走高飞,选择更好的去处,可胡玉冰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宁夏大学,继续埋头于地方文献研究。

  说起这段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经历,胡玉冰有着自己最简单却最可贵的理由:作为宁夏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人员,他有责任肩负起古文献研究特别是宁夏地方文献研究的重任,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养育他的这片热土播撒一颗文明的种子。

  在胡玉冰眼里,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既多大漠孤烟、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有小桥流水、唯美妩媚的江南景致,无愧于“塞上江南”的美誉。宁夏浩繁的古文献便记载了这片“塞上江南”的沧桑变迁,印记了当地各民族的发展轨迹,凝聚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们的无尽智慧,是地方进步及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丰富深广的历史内涵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这批珍贵文献,并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本土学者,胡玉冰觉得应勇于担当,且责无旁贷。

  胡玉冰将人生比作一束流光,而流光之所以光彩绚丽,就在于对真知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看来,宁夏地处祖国西北,经济发展虽较为落后,却并不意味着学术园地必然荒芜。相反,一批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如陈育宁、李范文、杨怀中、吴忠礼等一直在默默奉献并坚守着,诞生出了《中国藏西夏文献》、《夏汉字典》、《回族典藏全书》、《宁夏历代方志萃编》、《宁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等无愧于时代的学术硕果,不仅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基础研究资料,而且在重大典籍整理研究与地域文化研究方面也铺垫了相当深厚的学术基石。

  正是前辈学人志远品洁的学术精神,激发了胡玉冰扎根西部、回馈家乡的勇气、动力和决心,使他立志通过自身努力,在自己专长的研究领域为宁夏学术争得一席话语地位,为宁夏学术发展繁荣尽一份力所能及的责任。

  治学当守寂寞心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研究经历的学者,胡玉冰对于学术研究尤其是古文献研究有着自己切身的体悟和独特的心得,那便是:默默践行,恒久坚持。

  胡玉冰常对人说,古文献整理与研究要力求无征不信,因而须心细如发。开展地方与民族文献整理研究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原始资料的获取。古代文献资料在传世过程中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现象,所以,尽量目验原版文献,从中获取最直接的一手信息资料,是对古文献研究者最基本的要求。而由于历史原因,宁夏本土馆藏的宁夏古文献数量较少,大量的宁夏古文献散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美国、日本也有部分馆藏,这导致普查及复制文献的过程异常艰苦。所以,普查的前期工作一定要做得非常扎实才行,尤其是普查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反复推敲,尽量不要出现遗漏。而这非耐住性子、戒除浮躁不可,否则便难获实效。

  在历史深厚的大西北开展学术研究,胡玉冰亲身体会到了其独有的优势:地方与民族文献整理研究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地域文化类型丰富、待开垦的处女地多,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使得研究者易出学术成果。然而,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其劣势也相当明显:地方投入不够,学术自信心不足,研究信息闭塞,学术交流机会和平台少,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学术造诣高且组织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较为缺乏等等。这亟须研究者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甘于奉献。

  胡玉冰常用唐代韩愈“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来说明学术研究深耕细作的重要性。在胡玉冰看来,文献整理与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研工作,其辛苦程度超乎想象。从产出成果的角度看,这一领域产出精品的速度很慢,十年都有可能磨不出一剑;更有甚者,在这一领域从事科研有时还可能会招来种种误解、非议。尽管如此,祖国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研究意义非凡,它能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整理与开掘,焕发出新的生命,因而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为此,胡玉冰勉励有志于此项工作的研究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耐住寂寞,守住清贫,耗用全部身心,构筑一座古文献研究的坚稳大厦!(本报记者 肖国忠)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