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期刊内容

社会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变迁研究

——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

文军  2012年11月07日12: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从社会学视野出发,深入考察了意识形态研究的形成与演化,对意识形态研究的主要学术传统、基本理论观点和发展变迁的历史阶段进行梳理和概括,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做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首先,从研究立场与特色来看,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学科旨趣。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更有可能抛弃抽象的政治意识形态争论,转而把研究视野投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领域去研究意识形态问题。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大多建立在“真-假”二元对立之上,或者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而社会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研究,倾向于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更多地转向文化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变迁》一书充分体现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研究的一贯立场和特征,运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资料,将意识形态建设与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力论述了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在引发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深层作用,从而彰显了意识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其次,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变迁》一书从全面的、总体的角度来看待意识形态问题。作者力图从更宏观的层面出发,系统、全面、整体性地来分析意识形态问题,以避免因视角单一而造成理论的短视。在《变迁》一书中,作者评述了6种在国内流行的社会思潮,分析了当代西方意识形态围绕市场、政府和社会的权力关系所展开的矛盾冲突。在对意识形态具体议题进行解释时,作者力图运用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和说明所要阐发的意识形态观点,使读者在认识某种“社会事实”的同时“客观地”达成与某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

再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变迁》一书还专门论述了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问题。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考察和对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现象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不仅有理论形式也有感性形式的重要观点。作者认为,在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实践中,道德伦理、宗教意识、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等意识形态现象是以感性形式存在的,特别在当代文化影视化的新形势下,更应当高度重视广泛存在的感性意识形态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作用。

最后,从研究旨趣来看,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一般具有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作者不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而且还论述了如何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力与速度,同推进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等建设性问题。面对当代信息传播网络化、虚拟化和影视化的新形势,作者认为,应当调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方式,需要根据信息传播的崭新变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与速度。此外,作者还论述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展开形式、实现途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等内容,为实现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探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责编:秦华、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