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28日,“简牍与早期中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多位学者参会。与会者表示,简牍等出土文献给学术界带来了“简牍热”、“简帛热”、“竹简热”等状况,在这类“热”的学术环境中,学者们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
简牍提供了解历史的新窗口
20世纪以来,居延汉简、郭店楚简等古代简牍的出现,为学者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增进了学术界对汉代之前中国历史的认识。因此,与会者认为,要重视“新发现”的古代文献,培养全面、系统的思维,丰富学术视野。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表示,近年来,包括简牍在内的出土文献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这些材料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窗口,古文献、古文字、考古资料等新材料的出现,促进了文史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此外,朱凤瀚表示,学者们特别是青年学者要展开系统思维,深入研究,消化前辈学人的学说,培养扎实的学风。
西周早期青铜器天亡簋(又称“大丰簋”或“朕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人二将《诗经》中的《大雅·文王》与天亡簋结合起来研究,并参照《毛诗序》和竹简中的有关记载,对天亡簋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见解,即天亡簋是与西周开国有关的一件历史文物;此外,根据新材料可以推断“天亡”是对挑起叛乱的商纣之子武庚的蔑称。
出土文献有助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简牍等新材料被认为包含了“寻找回来的世界”,丰富了学者对于古代文献的认识,为此前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侃理提出,有必要对出土的秦汉历书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围绕出土秦汉历书的研究现在还处于开端阶段,两个研究方向是历法复原与讨论命名和性质。研究不足在于,对不同类型的历书缺少区分;专注个例,缺少结合。对出土秦汉历书的分类,过去单纯以形制为标准,但因历书既是文物,也是文献,所以可以内容为核心标准,形制为次级标准,功能作为参考,建立分类层级:类(内容)、型(内容)和式(形制)。陈侃理认为,可以从对出土历书本身的研究中,提出无法根据传世史料得出的新问题,并且探索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而不仅是利用地下之物“证史”、“补史”或“订史”。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锐对“同文”分析法进行了评析。在先秦古书中,同一学派甚至不同学派的著作都存在文字相同或者相似的“同文”现象。有学者根据这种现象提出古代人不重视版权的观点。但是,竹简古书的发现使学者对这种论断提出质疑,认为如果两部书存在“同文”的情况,可能并非是其中一部抄袭另一部,而是两者都抄了同一部目前未知的著作。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