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优秀成果选介

法国文学批评史

——《法国文学批评史》成果简介

  2012年02月03日17:06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厦门大学冯寿农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国文学批评史”(项目批准号:04BWW01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2011年11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

  时到今日,国内出版过柳鸣九等主编的《法国文学史》、郑克鲁编著的《法国小说史》和《法国诗歌史》、吴岳添编著的《法国小说发展史》,但至今还没有出版一部中国人编写的《法国文学批评史》,这项成果的完成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一、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主要内容

  《法国文学批评史》共50万字,分为四篇。第一篇论述法国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学批评,16、17、18三个世纪分成三个部分论述;第二篇是19世纪文学批评,分19世纪上半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和下半世纪(科学实证主义或现实主义时期)两个部分,第三篇和第四篇是20世纪文学批评,主要以主题划分。采取这种分篇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法国大革命不仅仅在政治上具有深远的含义,在文学与批评上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革命前三个世纪的文学批评几乎是围绕着理性的判断,不成系统、不成科学。19世纪文学批评吸收了历史学、自然科学的知识,才上升为一门真正的学科,但仍然是传统的外部批评。20世纪才是文学批评的新纪元,上半叶在清理、孕育、准备着;到了战后下半世纪,法国进入了文学批评的黄金时期,批评思潮蜂拥澎湃、学派林立,新思维、新方法、新学科不断出现。法国文学思潮引领整个世界文学的潮流,巴黎一度成为世界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具体来讲,“引论”部分从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嬗变直接、简略地窥视法国漫长的文学批评史。在进入论述16世纪文学批评之前,成果把法国文学批评置于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背景下考察,清点了欧洲古典时代给法国文学批评遗留的宝贵的批评资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圣经进行翻译和研究的诠释学和文献学;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传播过程中曾经被古罗马拉丁学者曲解,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则进一步被曲解,到了欧洲古典主义时代原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变成了“诗的技艺”,才产生法国古典主义批评的教条主义。

  2.主要创新

  这项成果的主要创新之处就是用“现代性”观点贯穿全书,并大胆提出了“现代性促发法国文学批评的发轫”的论点。

  近几年,国内外理论界都在讨论“现代性”,普遍认为: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la société moderne)。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从十五六世纪开始文艺复兴,迅猛发展,关键的是“现代性”促发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因此,把“现代性”出现的时间从过去一直认为的19世纪中叶或18世纪启蒙运动时,推前到了15、16世纪。这项成果作者引用这个前沿性的观点,尝试性地考察法国文学批评,结果发现:现代性促发法国文学批评的发轫。

  在法国,文艺复兴在16世纪发生,现代性表现在人文理性的弘扬。1549年,“七星社”杜贝莱发表《捍卫和弘扬法兰西预言》,提出建设民族的语言,废除拉丁语官方语言。为了民族语言的独立,建立纯洁的法语,鼓励作家用法语写作,制定语法标准。由此,法国文学批评应运而生,人们开始用语法标准评判作品的优劣。

  进入17世纪,现代性以笛卡尔的理性哲学为基础,又促发了民族语言国家、君主制的建立,古典主义作家呆在凡尔赛宫里国王的周围,制定诗艺的标准、戏剧的“三一律”、上流社会道德规范等等,批评家则用这些标准去评判作品。这样,文学与批评成了宫廷御用的判断价值的工具。

  18世纪,现代性表现在“新理性”、审美情趣和自由批判的启蒙精神上,文学批评逐渐走向自主、自由,原先御用的文学变成了战斗的文学、反抗的文学、启蒙的文学。一些哲学家、批评家站在宫廷的对立面,他们反对封建君主制,反对不容忍的天主教,因此或遭贬谪,或被流放。但最终,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制。

  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暴露了“现代性”的种种丑陋和弊端,文学与批评借助科学的工具理性,对“现代性”进行批判。20世纪初现代主义对“人文理性”的批判,促使反理性潮流的出现。二战后,结构主义批评企图建立“新的中心”,寻找新的结构,但“竹篮舀水一场空”,后现代主义颠覆、解构,走向虚无。

  二、研究特点

  1.重视理论,理论与实践兼顾,理论指引实践。

  很多文学史或文学批评史的作者只注重详细地陈述历史现象和事实,这项成果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一种实践,它往往受文学理论的支配,一场文学批评的思潮的产生,总有理论在孕育、在催动,因此,这项成果在陈述批评现象之前,首先要论述文学理论的先声作用。譬如:古典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理性哲学。18世纪文学与批评为摆脱古典主义的批评,萌芽了一股情感主义的审美意识。伏尔泰提出的“欣赏趣味”、迪博教士的感觉主义以及卢梭的感伤主义等等,这些涓涓细流组成了后来的审美批评的潮流,也使得法国文学批评总是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徘徊。19世纪,浪漫主义批评诞生之前,存在着一个孕育怀胎的过程,譬如“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的审美观、康德对创作主体的天才的论述、柏克“崇高”概念的理论演变等,这些对理解浪漫主义批评都有很大的帮助。还有20世纪初柏格森的哲学对文学和批评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术语很多来自语言学,如果不解释清楚语言学的概念,就无法弄懂这些批评术语。不仅如此,后来语言学的发展也对文学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法国本土语言学家E.·本维尼斯特的陈述语言学理论对70年代后文学批评的影响就很大。

  2.重视批评方法论的研究和介绍。

  这项成果作者认为,一部文学批评史不仅要介绍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和文学批评现象,更重要的是,要介绍一些批评家卓有成效的批评方法,以便使国内同行、特别是研究生读了文学批评史,除了补充批评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一些实用性强的批评方法。因此,这项成果详细地、具体地介绍了圣勃夫如何对作家生平的考察、泰纳如何结合社会三要素分析作品,朗松的文学史博学批评,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如何对一个作家进行总体回溯考察,夏尔·莫隆的精神分析法批评,施皮策的“发生风格学”的批评方法,让-皮埃尔·里夏尔的主题批评方法以及法国手稿批评的步骤、程序和方法。法国文学批评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受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注重文本的形式,注重细读,从文本表层逐步深入内层。因此,这项成果非常重视引进可操作的、适用的、科学的批评方法。

  3.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两种结合。

  (1)点面结合,对重点学者进行专论研究。

  面就是某个时期的文学批评的整体概况。这项成果从18世纪报纸诞生之后,坚持从职业批评、作家批评和报刊批评三个部分全面反映每个时期的文学批评状况。特别着重论述了报纸、杂志的批评作用,譬如:在法国批评史上,19世纪的《环球报》、《法兰西信使报》、《两世界杂志》以及20世纪的《新法兰西杂志》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报刊培育了一大批的批评家。

  点就是重点关注一位或几位重要的批评家,进行专门的论述。在每一世纪的文学批评中,除了介绍流派或团体的代表人物的批评活动和实践外,几乎都选择一、两位最重要的批评家作了专论评述,比如:16世纪的蒙田和其《随笔集》,17世纪的布洛瓦和其《诗的艺术》,18世纪的狄德罗的美学、艺术观,19世纪的圣勃夫的文学史观、泰纳社会学批评,20世纪的朗松的博学批评、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让-皮埃尔·里夏尔的主题批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研究等等。在专论中,这项成果对某些批评家作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并且克服个人偏见,对批评家给予公允的评价,比如:普鲁斯特在《反对圣勃夫》里指责圣勃夫不知道“社会的自我”和作品中的“深层自我”的区别,这项成果在研究圣勃夫的时候,发现其实圣勃夫在批评实践中也在寻找深层的“内心”,而且还发现其很早就注意“认同批评”,并且后来还对20世纪的意识批评产生影响。因此对普鲁斯特对圣勃夫错误的评价给予了平反。

  (2)主次结合,特别注意新的批评趋向。

  在撰写每一世纪的文学批评史时,这项成果都很注意梳理那个时代的主流批评和支流批评,并且运用辩证的思维,注意主次结合,揭示矛盾,描述朝野“争论”的声音,描述那些“文字狱”的官司。既注意主导当下话语权的批评势力范围,又注意处在边缘的、在野的微弱的星星之火。特别注意对立面的批评呼唤。努力使文学批评史反映“复调”的嘈杂,而不是单声道音乐。譬如:19世纪初,主流批评是浪漫主义批评,但还有那些顽固的教条主义批评势力,那些反对的“喝倒彩”。即便是同一流派或同一团体内,也会因此争论、内讧。

  20世纪下半叶,无论是解构、消除中心、反对诠释或是主体终结,后现代理论为人们呈现了巨大的变革动力与效果,但在这新颖的华服之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其导向虚无主义的另一个困境。在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之后,西方文明陷入了一种“诸神已逝,新神未至”的困境,一路走下来,罗兰巴特又宣告了“作者之死”,福柯甚至提出了“主体之死”,后现代的种种学说似乎走进了一种类似死胡同的虚无主义。如此,我们不妨把目光从福柯、德里达等人身上转向保罗·利科、布朗肖、布迪厄、利科等思想大师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上来。

  (3)从跨文化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考察文学批评现象。

  这项成果把法国文学批评置于欧洲文学、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考察,认为:在文艺复兴的年代,批评家就对各国的文学进行过比较研究,应当说从那时起比较文学就萌芽了。17世纪,路易十四的法国不可一世,傲慢骄横,法国滋长了“我族中心主义”,后来,流亡在异国的学者带来了异国的文化和文学,一种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的批评就诞生了。德国、英国、意大利文学的引进大大促动了法国的文学与批评。这项成果在论述19世纪文学批评时,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的输入。20世纪初,德国的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也都对法国批评产生过深远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时,这项成果还揭示了世界主义思想对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变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学术价值

  自十九世纪以来,法国文学与批评思潮一浪盖过一浪,特别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源自巴黎这个中心,然后传播得到世界各国。上世纪60、70年代法国的文学批评执西方文学批评的牛耳,引领世界文学批评的发展。因此,不了解法国思潮,不了解法国文学与批评,就很难深入了解世界文学与批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项成果的问世,必将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推动我国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