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优秀成果选介

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与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

——《艺术精神本体论阐释与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成果简介

  2011年12月06日11:56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鲁迅美术学院张伟教授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精神本体论阐释与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项目批准号为06BZW01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2011年10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

  一、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精神问题不仅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更是文艺实践的重要问题。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需要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艺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艺术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说明艺术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我们也应该进一步看到文艺理论的变化以及当代中国文艺内容的变迁和文艺形式的更替都与艺术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换句话说艺术精神问题构成了当下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和应该回答的问题。研究艺术精神问题不仅关涉到文艺实践对于民族精神的导向作用,也可以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的成长点。

  该项目研究的意义首先在于艺术精神问题是文艺的基础,决定着文艺的方向,或者说文艺的其他问题都会在艺术精神的本体论的承诺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的基础上得到解决。因此,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在文艺理论的研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先地位。其次,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在文艺的研究中具有价值定向作用。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不是事实的认定,而是一种价值判定,具有以信仰为依据和先验假定的成分,能够为艺术实践奠定艺术精神的坐标。最后,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可以避免艺术价值判断合理性的危机。艺术精神本体论阐释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为艺术确立一切精神之最终基础和依据,建立艺术精神理想。如果没有精神的本体承诺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艺术就会陷入价值危机。当代艺术价值的危机和失落的根源是无法克服的精神危机,在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放弃了精神本体的寻求。艺术正承受着价值判断合理性危机带来的混乱。在转型期的艺术要避免这种混乱,就要确立新的本体承诺,才能找到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因为放弃艺术精神的本体承诺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就等于放弃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这个课题无论是对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还是对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都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这项研究成果从生存本体论出发,把艺术精神作为本体的承诺,以历史上思想家对艺术精神问题的论述为背景,集中阐释了“中国当代艺术精神应当何为”的问题。

  第一部分集中论述了艺术精神的本体承诺问题。这项研究成果认为艺术精神是生命意义的承担者,然而,我们又不能如传统的实体本体论那样将艺术精神归为客体的某种属性,而是将其作为人的生命的意义加以本体的悬设。本体悬设不同,所体现的精神就不同,所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也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追问不能靠认识论的反映,而是需要本体论的理解。这项研究成果探讨了艺术精神的本体与艺术本质的区别、艺术精神的本体与本体论艺术精神本体阐释的意义等问题。

  第二部分在对艺术精神加以承诺的基础上首先追问了艺术精神本体的可能性。成果认为从学理上讲任何艺术活动都是区别于动物生存的精神本体活动,从实践上看人类的任何艺术活动都是人的精神本体的外化而进行的活动。其次,追问艺术精神本体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问题。

  第三部分探讨了艺术精神的本体基础问题,认为艺术之所以担当此重任是因为艺术精神的本体根源是人的生命。人的历史是人的生命自我创造的历史,是走向类化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人的生命的精神就构成了以追求意义生成为特征的艺术精神的本体基础。

  第四部分深入阐发了艺术精神的本体构成问题,认为在艺术精神的本体构成中,要求人的精神在场,这就体现为追求真理(真)、实现价值(善)、陶冶情操(美)的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的精神。这项研究成果是把真善美的统一的精神作为艺术精神本体的构成,也就是把“世界统一性和完美性”的存在当作与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精神的本体存在。

  第五部分把艺术精神与文化精神联系起来,并探讨了艺术精神的外化形式--文化象征符号问题。这项研究成果从文明、社会与文化的区别中对文化问题加以梳理和阐释,对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对艺术的文化精神加以肯定,认为人类只有在艺术的文化精神世界里,才能使人的自由天性得到回归,使受到理性文化压抑的个体生命得到张扬,对未来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艺术象征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象征与符号、象征与隐喻、象征与象征主义等概念的区别进一步把握象征内涵,认为象征就是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层纯粹本质的把握,它来自于本身生命与外部世界的不相称性,在两者之间通过纯粹暗示而体现出来,在人的生命外化的形式中其意义大于本身就是象征。成果还探讨了艺术符号问题,认为艺术符号和科学文化符号、道德文化符号不同,在符号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符号的自足性、艺术符号的非透义性和艺术符号的的意象性。

  第六部分把艺术精神与文化精神联系起来,认为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对艺术精神的任何线性孤立地研究都是不可取的。这项研究成果试图通过对艺术精神与神话精神、宗教精神、科学精神、历史精神、哲学精神之间关系的多维度的分析,揭示艺术精神的自身特性。

  这项研究成果第七部分对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中西艺术精神本体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艺术精神本体的认识,通过比较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艺术精神本体,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成果深入考察了艺术精神变化的历史并对中西艺术精神加以比较研究,证明艺术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是具有不同的本体构成的。西方文化的本源是“天人二分”的生命意识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由此生发并形成它的再现精神。西方艺术的精神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对象的再现或模仿。中国文化的本源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由此生发并形成它的表现精神、礼乐精神和求变精神。通过比较后,成果认为:第一,中西艺术精神各有优长,我们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评价中西艺术,那种从总体上作优劣的判断没有多大的意义。第二,如果一定要对中西艺术精神进行比较,也不应当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艺术精神看作是不可通约的。

  这项研究成果第八部分深入探讨了艺术精神的嬗变与转向问题,认为艺术精神从诞生之日就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它由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精神的嬗变和转向。这项研究成果首先考察了艺术精神的历史生成与变迁,认为艺术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对艺术精神的历史考察就是对人类精神的历史考察。人类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自我形成的历史,人类生成的那一天就是人类精神萌生的那一天。如果没有精神存在,人类依然会停留在动物的阶段上,也就是说没有精神的存在就没有人的存在。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发端与起点,更是艺术精神产生的温床与母体。人类精神由神话阶段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到宗教阶段。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艺术精神和宗教精神在起源上具有共生性。从古希腊开始,人类精神获得了新的内涵,这就是人类精神的理性自觉。思想家们能够从理论上自觉地把握生命现象并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用“精神”取代了“灵魂”的概念,使“精神”具备了现代的意义,换句话说,作为人文主义思潮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艺术精神的独立。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人文主义精神以现世幸福否定宗教禁欲和以科学理性反对封建迷信,这一方面摆脱了教会对人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理性推向了极致,直接导致了以人的理性为标志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精神的出现。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向是对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反动和对理性主义的对抗;艺术的后现代精神的产生又是对艺术的现代性权威的挑战。最后的结论是艺术精神的转型和嬗变究其实质还是人的生命精神变化的结果。换句话说,艺术精神的变化主要是人的本性在变化,所以人的精神历史的变化是艺术精神变化的主要动因。

  第九部分探讨了艺术精神的当代重建问题。时间进入新的世纪,在新的世纪里艺术精神的整合和重建将成为必然。艺术精神的转型和嬗变证明了艺术发展的变化趋势,但是艺术向哪个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纪里用什么样的艺术精神主导艺术发展和实践,这是美学必须回答和正视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走艺术精神的整合和重建之路就显得格外重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整合和重建艺术精神是艺术家自救之路,也是艺术寻求再生之路。艺术精神的当代重建不仅是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仅仅去追求物质财富,更需要生命意义的存在。艺术精神以自由的、超越的、创造的、综合的、批判的和理想的本体精神给生活赋予意义和价值,成为生命意义的承担者和引导者。重建后的艺术精神本体以自明状态的呈现,正是生命意义的澄明。

  2.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首先,把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本体做出了区别。艺术本质作为科学抽象是人为的规定,无法承担生存的意义;艺术本体作为价值存在的本体是从人的生存出发来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艺术本体的阐释,使艺术本体获得生存意义的澄明。

  其次,对真善美进行了本体论的全新阐释。真从认识论角度说是合规律性,认识的真是衍生的真,排除了价值的意义。真作为一种本体的存在,是一种本体悬设,也是一种对于类的揭示,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无产阶级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真实,这种观念就是一种悬设,因为共产主义并没有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存在于理想之中。为了这种内在的真实有多少人为之献出了生命,这种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的本性与终极价值的统一,是精神对心灵的规定。善从认识论角度来说是指合目的性,它表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符合主体目的的对象就是善的,不符合主体目的的对象就不是善的。从本体论来说善是一种价值的悬设。首先,追求生命的根据(至善)是人类的形而上学的本性使然,有了这种冲动才有对善的追求。其次,善不是事物的外在实体性的存在,它需要内在心灵的体验。从认识论角度说,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从本体论来讲,美体现为自由价值理想的设定。

  再次,提出文艺学创新的“逻辑先在性”的主张。本课题认为文艺学之所以不单纯地是对文艺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而是一种理论创造,其学理前提是“逻辑先在性”。 时间先在性是经验问题,逻辑先在性是理论问题。强调“逻辑先在”的意义在于为文艺学家的创造性留下地盘,就像康德为科学划界目的是为信仰留下地盘一样,否则我们这些搞文艺学的人就没有了创造的余地。

  最后,成果在体系建构上创新地提出“本体论承诺”的问题。当代本体论文艺学和传统文艺学的区别在于传统文艺学的体系是“何物存在”的本体论事实,而当代本体论文艺学的体系是“说何物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认为艺术理论之所以不单纯地是对艺术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而是一种本体悬设和创造。这个体系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这项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出发,指出当代西方艺术理论的本质论转向仍然是一项没有终结的美学使命,把艺术精神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方面,论证艺术精神应该成为生命意义的承担者。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消除艺术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立场,阐释艺术精神变革的内在依据和内容,对艺术精神本体结构的扩展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等研究方面具有现实的学术意义。艺术精神本体论阐释和当代中国艺术精神的建构一方面是落实中央关于发挥艺术精神的作用、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实践发展对艺术理论提出的内在要求。它不仅会使艺术理论的研究得以深化,对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促进现实艺术实践的健康发展,引导艺术实践走向创新之路,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首先,这项研究成果中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和核心期刊:其中《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发表于《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关于文艺学创新问题的理论反思》发表于《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2010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头题转载),《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5期(2009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头题转载)等。

  其次,阶段性成果获得多种奖项:(1)《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2007年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第二届政府奖二等奖;(2)《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2007年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一等奖;(3)《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2008 年获得第五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一等奖;(4)《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2010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第三届政府奖二等奖。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